在古老的传说里,屹立着一座孤傲的山峰,它的名字叫天柱山。这个名字第一次闯入我的耳中,是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那篇名为《寂寞天柱山》的文章里。余秋雨以他那独特的文笔,描绘出了这座山的神秘与美丽,让我心生向往。
天柱山,曾是汉武帝封禅的五岳之一,被誉为“南岳”。它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变迁,孕育了无数的风流人物。李白、苏轼、王安石等历史上的诗人文豪,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甚至有过在这里终老归隐的念头。
这座山,山灵水秀,风景如画。它孕育了三国时期二乔这样的风流人物,也养育出,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这样的名家。然而,尽管它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天柱山却依然是一座“寂寞”的山。许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所在,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字。
被誉为江淮第一山的安徽天柱山,不仅是安徽省的第三座名山,也是大别山山脉伸向东部的璀璨明珠。我早已将攀登此山纳入我的计划之中,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报名参加了长城户外活动,凌晨四点便起床,享用完早餐后,带着女儿驾车抵达了集合地点---苍梧绿园北门。
我们在车上颠簸了八个多小时,下午两点五十分左右终于抵达了安庆市潜江县,天柱山的所在地。负责购买门票的人购买了门票,并引领我们率先游览了三祖寺景区的石牛古洞。三祖寺,又名三谷寺,是国家重点寺观,当时正在翻修之中。西景区即为石牛古洞景区,这里留存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碑刻,见证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
其中,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历史名人的摩崖石刻,堪称书法艺术宝库,其楷、草、隶、篆各体风格迥异,最宝贵的是看到了阳刻,令我叹为观止。古代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便在安庆天柱山,还有黄梅戏《天仙配》的传说也与此地有关。导游还介绍了现代名人的故居,如《程长庚纪念馆》、《张恨水故居》等。
天柱山,与安徽的另一座名山黄山以及九华山相比,各具特色。它以雄、奇、幽、秀的姿态,占据了安徽省的山脉之列。全山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总面积达到304.02平方公里。历史上的周文王、汉武帝、隋文帝都曾在此祭拜和封禅。天柱山从原来的4A景区升级为5A景区,吸引了无数游客。早晨七点,我们用过早餐后,从南岳酒店乘坐景交车前往登山口。在海拔1489.5米天柱山的高度面前,有35人选择了放弃,只有我们9人决心徒步登山。
我们在佛光禅寺周围留影后,便从佛光禅寺入口开始登山。长时间没有进行户外活动,我的体重和体力都感觉不在状态。但在爬了大约三百米后,我逐渐调整了过来。沿途,除了松树之外,还有竹林相伴,看到松鼠们在树梢间跳跃穿梭,为这片宁静的自然景观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它们体态小巧灵活,毛皮柔软光滑,色泽或深或浅,如晚霞般金黄,松鼠的尾巴蓬松且长;随着它们的跳跃在空中摇曳生姿,宛如一面小小的旗帜。
有时,松鼠们会好奇地靠近游人,它们在确保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会大胆地在游客脚边嗅探,寻找可能掉落的食物残渣。当它们发现食物时,便会兴奋地捧着食物,迅速跑回树梢,找个舒适的地方慢慢享用。
在林间小道上,松鼠们追逐嬉戏,它们的速度极快,一眨眼功夫便消失在浓密的树林中。偶尔,它们会停下来,用前爪轻轻地擦拭脸颊,仿佛在为自己整理妆容。松鼠们的这些举动,无疑给天柱山的自然环境增添了一份温馨与和谐。
由于天气晴朗,是登山的绝佳时机。我们不断向前,路过了“南天一柱”的崖壁石刻,以及龙吟虎啸崖、飘云瀑、美满鸳鸯、犀牛望月、六月雪等名胜碑刻,最终到达了文德山庄。我们继续前行,经过古南岳亭和南关处,我在这里稍作停留,休整片刻。
这时女儿感到疲倦,不想再继续登山,但我鼓励她,并陪伴她踏过连珠桥、绕过象鼻石、驻足观景台,一睹皖公神像的雄伟,穿行在通天谷的幽深。我们最终驻足在神秘谷的碑刻前,那里,是我此行的心之所向。我叮嘱她在休息平台处休息,切勿远离,便独自先行一步,登顶天柱峰。
我与同行的探路者、胖达、留念等,继续深入神秘谷。这里是天柱山的灵魂所在,位于飞来峰与五指峰相拥的峡谷中,垂直高度达1100米。巨石堆叠,错落有致,几百米的石隙是大自然地壳运动留下的杰作。我们一步步攀登,穿越天柱、攀越龙脊、踏入仙境,直至莲花峰的辉煌。我们在主峰之上留影,记录这不凡的时刻。
从主峰东南侧下山,途径左慈炼丹湖,这个位于1084米高处,面积达两公顷的平湖,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让我们不禁驻足欣赏。湖水清澈见底,绿色如翡翠,平静地映照着天空的祥云,仿佛是天堂的瑶池,令人向往。微风轻拂,湖水荡起层层涟漪,仿佛在低语这里的宁静与神奇。阳光洒在湖面上,犹如金色珍珠,温暖而璀璨。
然而,我心中虽渴望驻足,却也明白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每分每秒。身体的疲惫开始袭来,每一步都感觉异常沉重。当我到达通往神秘山谷的分岔口时,探路者注意到了我的疲惫。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关切地说:“你照顾好自己,让我来带你的女儿下来。”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温暖我的心房,仿佛在这片自然的怀抱中,我找到了一丝依靠。
女儿在等待中显得有些焦急,甚至借用了一位安庆叔叔的手机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她的声音让我心中愧疚无比,仿佛针扎般疼痛。我尽力安慰她,告诉她会有叔叔接她,让她无需担心。虽然心中不舍,但我还是决定请探路者去接她。
不一会儿,探路者带着女儿下来,我们三人决定乘坐缆车下山。当女儿安全抵达山下,我终于松了一口气。看着她欢快地奔跑,心中的疲惫烟消云散,仿佛一股清泉涌上心头。我明白了,这次的旅程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心灵的磨砺。在这里,我学会了放下担忧,相信他人,也体会到了友情的力量,仿佛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
这次的天柱山之旅,我领略了秋天的魅力,收获了成长与感悟。人生就像这四季轮回,有挑战也有美好。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困境,相信他人,珍惜家人,才能走得更远。这次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每一个经历都是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收获力量,迎接未来的挑战。生活和旅行一样,不必担心目的地,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沿途的风景和陪伴你的人,就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这场旅程不仅是探索自然,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层启示。在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学会了自省和成长,体会到了帮助和被帮助的美好,也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湖中的一片落叶,随风飘荡,最终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而下一次的启程,我们将会更加坚强,更加珍惜,因为我们知道,生命的美好不仅在于目的地的到达,更在于沿途的风景和陪伴我们的人。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民协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