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漫步西安书院门
文 / 摄 江其田(吉林)
你在在西安游玩,一定要去看看书院门古文化街,那可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一条街呀,如果不去,你会后悔的!”文友这样告诉我。
我遵文友的吩咐,在天高气爽的深秋,乘坐公交车,来到了西安书院门文化街。我漫步在书院门文化街,聆听在这里经商的业主叙说书院门文化街的古老的故事:要说书院门文化街,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关中书院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西安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其它三个是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睢阳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相传,明代工部尚书冯从吾曾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皇帝当然不高兴了,一纸诏书下来,结果,他被革职回家。 冯从吾被革职回家后,并没有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而是潜心研究易理,在关中书院(宝庆寺)讲学。为了壮大力量,他又拉上当时的陕西省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进行“联镳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长安府长官便下令在寺中划出一块地,修建“关中书院”。这就是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的摇曳,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指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令人五内沸然。
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院拆了。一直到康熙三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皇帝在位的时候,又修葺一新,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 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为西安师范学校及附小。之后,向东又陆续修建了长安县学、西安府学和文庙(今碑林所在地),形成了文化一条街。
解放前,书院门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两旁的酒肆、茶房、店铺已荡然无存。房屋破败、街容陈旧,与近在咫尺的碑林博物馆极不相称。 过去的关中书院,如今是“西安师范学校”,当年的莘莘学子,为了金榜题名,而不异在此挑烛功读,孜孜发奋。他们留下了书斋、留下了学堂、留下了功名,也留下了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如今的一代代新人,又从这里起步,再继教书育人之伟业,再作学子,再作园丁。书院门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1990年8月,碑林区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大规模改造。1991年6月,书院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当年十月,这条古文化街旧貌换新颜。改造后的书院门,恢复了昔日的文化色彩,厚重、有力的颜体街名使街西的牌坊与街内的建筑浑然一体。
书归正转。说一说关中书院门文化街吧。 书院门古文化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为青石铺砌。书院门向东走到尽头便是著名的西安碑林。关中书院门文化街,靠近关中书院南城墙,这是一条古色古香,具有书卷气息的文化街,也是步行街。这条文化街,西面连接着西安的南大街,向东的尽头,就是碑林博物馆。据说,书院门文化街,经历了四、五百年的风风雨雨。这条街的形成,起初是一些人拿了宣纸,到碑林里面拓片了来卖,生意还很红火,于是,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这么一条街,也算是一个“雅集”吧。
九十年代初,西安市经过规划设计,由碑林区实施,把它打造成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文化一条街,也成为了西安的一个旅游景点。在青石板铺成的书院门文化街上,古色古香的街路两旁,都是一些仿古的建筑,在二三层雕栏楼阁上,挂着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书写着文萃阁、醉书轩、聚看斋、皓月宫等店名,刻尽儒雅祥瑞之言,再现了昔日的辉煌。这一条书院门文化街,长570多米,集中了来自江、浙、“两湖”、安徽等客商、百余家店铺。在二、三层雕栏楼阁上,挂着青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书写着“文萃阁”、“醉书轩”、“聚香斋”、“皓月宫”等店名。种类繁多商家的商品还包括文房四宝、书法字幅、国画卷轴、碑 帖拓片、蓝田美玉,而且还有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以及古老的乐器“埙”等。古韵长存的“埙”,底气十足,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在书院门文化街上,有百余家店铺,这里既有古韵悠悠的牌匾楹联,琳琅满目的碑帖拓片、名人字画、印章印谱、文房四宝等书画墨迹,琴棋书画,各种拓本、字帖的文房四宝及品种繁多的民间工艺;又有充满陕西特色的各种皮影、剪纸、泥塑等纪念品;卖湖笔端砚的,卖名人字画的,卖古籍的,治印的字画店铺和经营文房四宝的小店,每家店铺都装修的古色古香,红漆格子门开着,大大小小、规格不一的毛笔、墨汁,浸透墨香,犹如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在这里,名人字画与业余作者竞相生辉,这里既有现声泼墨的作品,又有传世的精品展出;既有街头地摊,铺排出售,又有高雅之堂陈列标价。人物、山水、花鸟,应有尽有,书法作品争奇斗艳,凡爱好者人人皆可作画,也可卖画。挥毫作画离不了笔墨纸砚,这里有能工巧匠现场制笔,制毛的作坊也搬进了典雅的店铺,这里有专门经营文房四宝的小店,上好的宣纸,精制的墨砚,使外行也能闻出丝丝幽香。尤其是还有一些关于西安、关于陕西古旧书籍、现代书籍、国宝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注壶和兵马俑的复制品,占据两旁仿古建筑。在这里您可以买到和文化有关的所有古旧物品。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齐聚古都西安,在这里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展示各自的才华。
在春、夏、秋季,还有许多民间书画爱好者,其中不乏功力深厚、作品绝佳的书画高人,他们在临街摆设的摊位,放上一张书桌,上备文房四宝,主人就在此或写字,或作画,也出售作品,有时,也能卖出一两幅书画作品,换取些酒钱,其乐融融。
在西安南门内书院门北侧,有宝庆寺。宝庆寺修建于隋文帝仁寿(601-604)年间,原址在隋大兴城安仁坊。唐文宗时以五色砖在寺内作塔,故宝庆寺也称华塔寺。五代时殿宇毁于兵火,惟塔存。雍正元年(1723)住僧文天重修寺阁。宝庆寺华塔高约23米,七层,平面呈六角形,内有魏、隋、唐等时代的石刻佛像,现存明景二年(1451)重修石碑一通。 建国后,政府对宝庆寺华塔进行了整修,是陕西省重点保护单位。在书院门文化街进深不远处,还有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佑任的故居,我进入参观一番。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祖籍陕西泾阳,1879年出生于咸阳三原,他是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家、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当代草圣”,毛泽东主席也曾经认于右任先生当书法老师。他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爱故乡,兴水利、建农场、办学校,护持民族文化遗产,深受海内外崇仰。建国后,他始终未能从宝岛回到大陆,逝世后葬于宝岛,颇留遗憾。由于此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有关于右任先生的文章,在此不再多费笔墨。

我漫步在这条飘散着历史文化古色古香的书院门文化街上,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古文化氛围。如今,人们看到,这里的店铺门面,既不像江南商号那样纤巧秀丽,也不同于北京大栅栏那样富丽堂皇,而是古朴敦厚,门面很少有繁琐的装饰,进深狭长,显示出“深藏若虚”的特色。


作者简介
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退休;现居西安。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名人》杂志社记者;白城市作家协会原秘书长,现为名誉主席、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 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