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年味儿---打年糕
文/陈书林
过了腊月二十,年味儿就越来越浓烈。大扫除,挂灯笼,结伴去邻村的大集上购置年货,瞧吧,这熙熙攘攘的人流,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就连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喜庆的味道。
打年糕,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应时美食。年糕,取年年高(糕)升之意,也预示家中的小孩长得高,长得快,讨个口彩,图个吉利,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年糕也有南北之分,南方的主材料用大米或糯米,做出来莹润如玉,颜色上差点儿意思。而北方,必需要用黄米面。黍子,这种北方独有的耐干旱农作物,似乎上天安排就是专为年糕而量身定做,未见过其它用途。锅中烧水,放篦子,铺笼布,水烧开,买来的黄米面用沸水汆烫,趁热不停搅拌,使其变成絮状,略微煮过的红枣,豆子,在篦子上均匀地铺上一层,然后,撒上汆烫后的黄米面(根据个人喜好,可加糖,葡萄干,瓜子仁等)一层主料,一层辅料,以此类推。厚度以15公分左右为宜。盖上锅盖,蒸20分钟左右,一锅热气腾腾,甜香四溢的年糕便制作完成,用刀划成20公分左右的方块(冷却后易变硬,切起来较吃力),待自然晾凉后便可冷藏起来随时食用。熥蒸熟透变软后,色泽金黄的年糕加以红枣和豆子的点缀,它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小吃,而是带着北方粗犷的艺术气息,黏软香甜,回味无穷。不但美味还有滋阴补肾,健脾活血的的食疗作用。
母亲是经过“大跃进”时期的典型农村妇女,在我的记忆中,她总能用最简单的食材“变出”多种吃法,再比如路边或荒坡长出的沙蓬草,在春天取其嫩茎,她竟能做出半盆子爽脆可口的凉菜,和腌制的萝卜咸菜相比,简直是无上的美味,让我为此惊讶不已。每年临近春节时的打年糕更是她的拿手绝活儿,有很多的邻居便来找她帮忙,煮枣煮豆子,汆黄米面,用沾了黄米面的两只手逐一完成,一丝不苟,等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随着升腾的蒸汽飘散,邻居的夸奖,便是母亲感到最光彩的时刻。
从前,打年糕都用烧柴草的大铁锅,打出来的年糕一半都送给了亲朋好友,那是一份祝福,也是最普通的交际方式,但就是这种微不足道的小小举动,让亲朋好友,邻里之间一直和睦相处。如今,虽说蜗居在楼房里打年糕已不太方便,但是量小了味道却丝毫没有改变,送给朋友尝个新鲜,吃起来却更有年(黏)味儿。【作者简介】陈书林,中共党员,邢台市高新区吴村人。喜欢文学和音乐。有多篇散文和诗歌在各大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