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一百零三)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太极阴阳之理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自从原始氏族社会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集团内部矛盾波澜壮阔般地推动。每一个民族及其各阶层都为自身生存及生存质量而斗争,为人权尊严及解放而斗争,为扩大发展空间及占据绝对优势而斗争,为殖民及反殖民而斗争,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而斗争,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而斗争,因而几千年来斗争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列宁一言“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打碎旧世界”既出,亦引发苏联十月革命;毛泽东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致使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建立起工农联盟的新政权。历史犹如江河滔滔而下滚滚向前!而自古一言丧身者多为鼠目寸光、小肚鸡肠之人,其往往成为历史的祭品。
言为政治家心声。一言兴邦者,其言常为天下利益着想,大公远私又大处落脚,如过天鸿鹄,故能有兴邦兴家之大举。一言丧身者,其言常为个人私利着想,损人利己家失身丧。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者以此谓谨。
花应一季人应一世。才智与道德是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才智者,人之谋略工务成就事业的能力;道德者,奉献社会、服务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胸怀。司马迁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才智是实现道德的助手,道德是才智的老师。司马迁将两者关系进行了定位,很明显才智仅仅是实现道德的助手。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即“道德是个正负乘号”。当品德是正数时才能越高,两者相乘得到的正数就越大,这个人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就越大;反之,当德行是负数时,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给社会带来的危险系数以及危害人类程度就越大。这就是“德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丧身”的理论依据。
老子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生之苦多来自于对欲望的追逐无尽,相反,人生的幸福则来自于知足和知止。《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一腹”。动物世界中狮子老虎百兽之王在饱食之后闲暇自娱,即使鹿群经过,它也不会追捕。而草木百花扎根大地,其吸收的养分仅够用一季而已,春秋大梦仅粟一身。 动物植物世界所揭示的自然界道理就是以用为取量用而取,老子“多藏必厚亡”不无道理,由此而观,贪婪之人是违背天道又悖离人道的。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存定律如果从自然界延伸到人类就是知足知止!这才是幸福恒久的根源。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境,幸福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幸福是一种无所牵挂的释怀,它来自于精神世界,来自于一颗少私寡欲的仁心。禾野老农为什么快乐?在劳动中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满足;腰缠万贯的人为什么忧心忡忡?忙不完的尘务、干不完的操务、喝不完的酒场,心远离了精神港湾。晏婴曾在齐灵工、齐庄公、齐景公时三朝为相为官五十余年。晏婴去逝时,其所乘坐的马车破旧不堪,篷布都褪尽颜色,他一生清廉,在世为百官树立榜样,死后也为自己换来千秋范名,后人将其与百家诸子一并称其为晏子 。古言贪者常忧不足,廉者常乐有余。有余与不足没有标准,全在心境之高低而已。
中国古老太极阴阳之理告诉世界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阴阳永远向自己相反的方转化。这也是一切事物运动都必须遵守的天地定律,物极必反,如此简单的道理妇孺皆知,但在帝国的贪婪之中却几人看懂?人类社会纷纷扰扰乱象环生,但其根本发展规律永恒不变,而道为规律之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乃是必然之向!道是什么?道就是世界共性民心!世界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人类和平的发展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人权尊严得到尊重的社会状态乃是民心所向。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