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谈笑在指尖
刚刚喝过了香甜的腊八粥,“年味儿”就开始从紧张、忙碌的生活夹缝中悄然而生。人们内心深处对“年”的渴望便蠢蠢欲动起来,就如同新腌的腊八蒜期盼着除夕夜里与饺子的那场美好相遇。
腊八节隆重过去以后,就是“小年”了。小年,各地的叫法不同,过法也不一样,在时间上也有区别。
比如说 :南方人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过的,北方人是在腊月二十三日过,有的地方叫“小年”,有的地方叫“祭灶”。总之有很大的区别,但总的目标就是为过大年铺平道路,做好准备,打好前奏。
关于小年有一个传说:相传朱元璋年轻时是一个穷光蛋。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他身无分文,想在肉铺里赊几斤肉过年,老板不肯,他说那赊一个猪头吧。在古代猪头是很便宜的,可是老板连猪头也不赊。朱元璋无可奈何,随手在街道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打游诗:
可怜可怜真可怜!
别人有年我无年,
赊个猪头要现钱,
有朝一日当皇上,
老子要过二个年。
想不到朱元璋后来真当上了皇帝。这一年,快过年了,他想起曾经写在墙上的打游诗,为了自己的金口玉言,他颁旨,从今年起过二个年,一个小年,一个大年。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二了,就定在第二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已迟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以前,过小年,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赶集、上店购置上供的供品:香烛、烧纸、糖果、糕点等等,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请”一张新灶王爷画像回家,叫祭灶。先是将去年贴在厨房里的灶王爷旧画揭下来焚烧,然后换上从集市上刚刚“请”回来的新灶王爷画像。供前摆上各种各样好吃的,焚烧旧灶王爷画像时,不但要恭恭敬敬地磕头礼拜,嘴里还得念念有词:“灶王爷,灶王爷,请你品尝甜糖果;愿你吃完升天快,莫忘人间大伙儿。”希望灶王爷能保佑家人平平安安,护佑大家都能吃饱饭,一年四季都能把粮囤满。当郑重地贴上新请的灶王爷画像后,过年的序幕也就拉开了。
“送灶”一说现在早已成了故事,“送灶”一事也成了当今的人们茶前饭后的笑料。现在,小年的主要活动就是扫尘,清扫卫生。墙上、床上,院子和角角落落,都要彻底清扫一番,桌椅板凳也要擦洗一遍,院子门外都用清水冲洗得干干净净。该扔的扔,该换的换,使屋里屋外收拾得利利索索、板板正正,保持原有的清新。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时候,在外奔波打拼的人也陆陆续续开始做返乡之旅的准备,带着一年来的收获和喜悦奔赴家中与家人团聚。
小年,是春节的铺垫和前奏,过完了小年,红红火火的大年就来到了眼前。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和家人团聚相守的时刻也近在咫尺。人们已备足、备齐了丰盛的年货,家里家外收拾得焕然一新,人们将用各种各样的庆祝方式,喜气洋洋地迎接春节的到来。
年味,声声有韵,约定成俗。年在呼唤,年是团聚,年是家家户户共同欢庆和团圆的美好日子。在浓浓的年味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温情,年味是岁月的无声积淀,是亲人之间精神的纽带,是千万个家庭平凡生活中凝结出来的闪光点,所有的这些都和着浓浓的人情味,拌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喜气洋洋的大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