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余秋雨谈李白杜甫(散文)
文/陈振家
余秋雨是一个大才子,
但是他过于渊博,
他的创作涉猎面太广,
涉及世界文明史,
两河文明史,
欧洲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中国文脈,
文化苦旅等等,
但是不精专。
例如他论唐诗的时候,
把李白说成一个陌生化的人,
对时代陌生,
对自已陌生,
从何而来,
到何处去,
不明不白,
跟周围的人接触,
无缘无故。我认为这是隔靴搔痒,他把李白视为一个盲目生话的人,一个近乎于白痴的人,这就有失公允了。
余秋雨的话,
的确有硬伤。
余秋雨断言,
李白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李白代表了安史之乱之前,杜甫代表了安史之乱之后,这就是有意割断历史,
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而实际情况是:
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同样的经历了安史之乱。
余秋雨认为:
唐诗只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好,
又认为颜真卿会打仗,
把这几个诗人都比下去了,真是乱点鸳鸯谱,
叫人还真不好驳他。
这是哪跟哪呀?
挨不着边。
余秋雨的上述论断,
都是在中国文脈这本这本书里头的。
在这本书里,
其中的一章,
涉及唐诗及诗人里头说的话。
我可是有的放矢的。
众所周知:
李白的一生虽然只活了63岁,
但是,
凡是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
李白的人生的经历了两条大曲线。
这两大曲线,
第一就是天宝初年,
他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逢蒿人的诗句。
这是在他四十一二岁的时候,
由玄宗皇帝之妹,
玉真公主的推荐,
进入了朝廷,
进入了翰林院,
成为宠臣,
深得唐玄宗的喜爱,
他为杨贵妃,唐玄宗写了不少诗。
他在宫廷里,
有一年多的时间。
但是他比较幼稚,
嘴关不住风,
而且喜欢说话,
他就得罪了杨贵妃、高力士以及杨贵妃的姐妹们,
包括旁边的太监们。
而且,
对于朝廷的保密工作,
他也是不明白的。
他喝了酒就爱瞎说,
啪啪啪。
因为在皇宫里头,
皇宫里头的树的颜色,种的什么树都是要保密的,
不能够轻易往外透露的。
因为种的什么树,
告诉了外人,
那么跟外面的树有什么不同,
有强盗他穿的衣服的颜色,
他都跟皇宫里面的树是一样,
躲在树上。
这样就会对朝廷的权贵造成人身伤害,
所以不能够泄密。
搞久了。
唐玄宗就觉得腻烦了,
认为李白,
非廊庙器也,
于是就赐金还山。
这是李白的第一条人生大曲线。
他离开了权力的中心。
李白的第二条人生大曲线,也就是在天宝十四载,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
因为安禄山叛变,
唐玄宗仓促地离开长安,
往四川逃奔,
在马嵬驿发生军事政变,
杨贵妃,杨国忠被杀,
没想到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直接称帝,
是为肃宗。
而唐玄宗的比较小的儿子,
四道节度使永王李璘
他在往东边扩张,
谓之东巡。
永王李璘还派人专门到庐山,
请李白出山
参加他的队伍。
于是李白就卷入了永王之乱,
最终永王被杀,
李白被抓进牢里。
后来
肃宗又判他流放夜郎。
这就是李白的第二条人生大曲线。
但是李白
他心中还是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
他对于祖国的命运,
对于中华文明,
对于人生的意义积极的追求,
他是心中有数的。
他在坐牢的时候写诗,
在朝廷的时候写诗,
他在流浪的过程中,
在与各地官员接触的时候
也写诗,
他到沔阳时,
当地官员
要他为一个湖取名,
他写诗取名为郎官湖,
他在黄鹤楼写诗,
判官判了他的罪,
他为判官写诗,
他无数次跟文人们打交道写诗,
他也跟后来的皇帝上书,
也是写诗,
他不是一个白痴,
他总是有感而发的。
他有他自己的梦想,
不管他喊山问水,
还是谈情说爱,
他都很潇洒。
他有自己的价值观。
他认为,
蓬莱文章建安骨,
是文章中最好的极致。这是他的唯一寄托,
他五十三岁时,
登谢朓楼
写的诗就是证明: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犹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当然,李白一辈子都浪费金钱,
他咏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但是他却十分珍惜时间。
李白的诗歌是有内涵的,
李白在他生命的过程当中,做过万里长征,
李白也当过道士,
深得道家功夫,
他充满了豪迈与自信,
他是格局大、很豁达的人。李白是打造优美汉语的灵魂人物,
李白的语法,
李白的词汇,
都是首屈一指的。
李白的诗歌
都是一气呵成的,
李白的执着,
李白的生命的代价,
李白的堂吉诃德式的战斗风格,李白的心路历程,
都要好好的总结。
我们可以编一本李白的诗歌词典。
李白是中国诗歌界的永远的秘书长,
就跟汪子为秘书长是一样的。
在李白的诗歌里头
有很多现代的词汇。
譬如前途、组织、梦想等等等等。
李白是天真浪漫与老谋深算的完美的结合,
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人格的魅力,
需要进行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多方面的总结,
不是几句话肤浅的就能下结论的。
杜甫只比李白小十岁,
他们的交往十分的密切。
在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
杜甫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他也饱经磨难,
他写下了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
伟大诗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时候,杜甫就在他的朝廷之中当了官。
命为工部郎。这时安史之乱还没结束。
杜甫是安史之乱自始至终的见证者。
余秋雨说,李白和杜甫隔着一个时代,
这是不妥当的。
余秋雨说,前者代表了安史之乱之前,
后者代表了安史之乱之后,他有妄议唐诗,误导青年之嫌。
也就是说,
余秋雨先生他钻研的还不够,
他只要静下心来,
慢慢的品读一下历史里头的细节,
他也就不会轻易的下这种结论,
总之,
把历史任意割断,对人物片面地评判,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