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塆小学
作者:胡斋敏
今天我坐在床上,翻出了我原来写的工作总结,勾起了我初进教育战线的一段回忆。那是一九七九年的一天,我被约来到了大塆,去接替一所学校教书工作。当时有几个大队委员,还有小队社员,参与了交接工作。
原来是一个姓周的老师,在大塆小学工作,年纪有五十多岁,见到他,我很同情。他穿一身黑衣服,形神落寞,眼神呆滞,到了这般年纪,还遇工作失去,真的很无奈。但即使不是我去接替,也会有别人去取代。
听大队委员杨初生一席话,我很震惊,一所学校,一.二.三复式,学生考试总分为8分,这是怎样的成绩啊?其中一个学生,杨丁顺一人独揽5分,另外三个同学各拿一分,余下的学生都是零分。交接很简单,有一面鼓、一面锣、一面旗、一个小闹钟、一个破洋瓷碗,记载后签上名,就带进学校过巷,右转,一间小房桌上,东西都在上面放着。
后来,我被一个普通的社员吸引了,交接完时,他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这所学校今后就交给你了,我们的子女交到你手上,我们很放心。我当时觉得,他一个普通社员,怎么就成主角了?他既不是队长,也不是大队干部,怎么这样热心,这样激动,这样恳切,这样深信?
他叫杨列银,后来知道他是学生杨大余的家长。狭长的脸形,瘦得下颌尖尖的,脸上的皮都打着褶,身形很单薄,同样一身黑衣服,但坚毅的眼神放射着不一般的光,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中午我们都在他家里吃饭,尽管房屋很暗,但那些丰富的家常菜品,不但多样,而且很有特色,并且鸡鱼肉蛋都有,可见对教育的重视也是百姓的期待,这顿丰盛的饭菜就是他们心里寄托的生动写照,让我终身都难以忘怀!当时物资匮乏,能拿出这般,他们是拼了家底在款待啊!
这所校舍,当时是租的私人的房间。又黑又脏,邻居的鸡、狗、猪和爱闹的孩子,经常来捣乱。说是学校,连房门也没有一片。起初,每过一个星期,教室桌上、凳上、地上,人畜屎尿到处都是,不但难堪,还气味特别难闻,那里是一个学习场所?连容身都是问题。
但我总是与同学们一道,把教室内外清洗打扫,有时让同学们学习,自己一个人去打扫。早晨、中午把教科书、教具及学生作业本搬进教室,晚上又寄到邻居处,实在是辛苦。在我默默劳动付出的时候,同学们被感动了,说,老师帮我们扫地,真少见。
他们于是争着扫地,星期天自发护校,这个小天地居然安静、干净、卫生了。邻近家长,起初是一碗碗茶水送到我手上,后来是一盘盘送到那间小房桌上。由于教学口渴,我曾经一口气喝了八大碗茶,创了我历史上喝水量最大记录。
我记得有三个中年妇女,一位是刘荣和杨军的母亲,一位是杨英豪的母亲,一位是杨波生的老婆,和一位老年婆婆,她们无论寒暑,风里雨里,还是冰天雪地,都频频送来茶水,比家人还要周到。碗碗都是一底的豆子、麻子,不但解渴,肚子都给填饱了,似乎我就是她们请来的私人老师,每星期必请吃饭,我强推都推不掉。还有附近家长,更是要子女哭着把我拖到家里,真的是难以推脱。
我记得那个给我送茶的婆婆,没有子女在班上读书,她是大队委员杨初生的老婆,看上去好像80左右年纪,连送了几年茶。有一次病重了,我赶过去看时,见我进去,她还露出笑容。我说,我帮你请医生看一下好吗?她点头说,好!可是等我把医生叫来,还未到她屋前,医生说,不必去了。我问,怎么啦?你听,有哭声了,医生说。想不到那婆婆竟走了。我进去拜了她。本来,我最怕死人,如果死了人,那烧稻草的地方我都会弯路走,可是这次,连死人装在棺木里我都看了,我感觉她似乎还在我们身旁。
要提高复式教育的效率,我认识到,拼音教学是关键。拼音过了关,学生就能自主学习。拼音学得好的优秀学生,实际上他们就可以充当老师。如果培养了一个,就会有多个出现。一个能带动几个,多个能带动全班。
这想法,让我严格地让每个学生过字母关、发音关。我记得有一个学生,他发音就像是跟老师作对似的,硬是不到位。他的舌头太粗大,伸不直、转不了弯,我当时就是不放过,一节课就只纠正了他一人。他的嘴唇也弄破了,但他非常坚强,一声都没哭。事后才了解,他是卷巴,说不了话。可在我的坚持下,他居然能说单个字了,他父亲是队长,高兴地说,卷巴也教得说话了。
是啊,若干年后,这个学生在2012年我建房时,在我家做过工。他能正常说话了,连我都感到意外。他很感激我,在帮我筛沙时,在家里拿一把偌大的铲,是一般铲的三倍大,半天就做了我两天都干不成的活,他的卖力,让我深受感动。
拼音过了关,就可以集中识字,让每个学生都带读认字,生字全挂出,早晨必读,久而久之,生字认完,语文就等于教了三分之二,再就是抄写,默写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就轻松了。后面讲解课文,想上几课都可完成。
数学,学生就是基本数字没掌握.,1一10是关键,三个年级都应为重点。之后,一年级增加,10、2O---100;二年级增加100、200---1O00;三年级在二年级基础上再增加10000、20000---1OOOOO的训练。这样有基础了,算题就好教了。
一学期就有及格分数了。到198O年,我的一堂一年级语文公开教学,被全区教育工作大检查,推崇为十项经验成果中的一项,在全区总结推广。我任教的这所一人一校的学校,被评为白岭公社学校的先进集体,奖了一面锦旗,至今还在。
我的话比学生父母的话还要灵,没有缺课和打架行为,学生一心用在学习上。每学期的书本费学杂费,从没有拖欠过,当时农村那样困难,学生连五分钱的本子都买不起,却是这样积极支持老师,是别的学校做不到的。看到学生买不起本子无法交作业,我是用自己的钱准备了本子,送给他们,解决了一些特困学生急需,有利于学生集体进步成长。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每到学期末,有些家长,写了奖状,买了物品,我记得是一个能容三四斤水的大洋瓷碗,另一年是一只洗脸盆,要知道他们的生话也是十分不易啊!
期末放寒暑假,站好队,学生不愿走,要老师先走,说是要送送老师,这怎么行呢?我说,老师要目送你们回家,老师才能安心,学生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样的场面,每学期必有。到现在我都统计不了,究竟在学生家长家吃过多少次饭?有的一家吃过七八回的都有,每次都是那么盛情,让人感动。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社员杨列银,还请我吃过一个晚歺。先把我请去了,坐了很久,后又请来了另一位老师。后来的老师却比我先去吃,我看到是一碗面。我当时不理解,明明我先被请到,可就是让我久等?那老师走后,给我端来的竟是一大碗猪肝心肺,在那时,就是自己的丈母娘来了,也未必能这样款待?我不吃肉,没动筷子,但我心领了,这是我得到的最高荣誉和奖章。
后来学校虽然移到了另一处新做的教室,但仍旧没有门,不过有了两间教室,比原来好教多了,因为光亮。但冬天特冷,四面来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条件艰苦基本不算一回事,学生学习成绩一年更比一年好。
后来,我81年考取师范,82年进入修水师范读书,83年进入白岭镇中学教书,告别了这所让我感动的学校,告别了乡村有情有义的学生和家长。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