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化大伽黄自华,本栏以黄自华自写的文章为开头,将续发刘富道,董宏量,徐力等名家撰稿介绍的黄自华,敬请关注】
超越与沦陷
——纪念张元奎和他的书刊帝国
◎ 知名作家评论家 黄自华
(李更绘画)

张元奎是八十年代初期曾经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几十家主流媒体,集体颂称为“张旋风”的、武汉书刊发行联合公司总经理。是改革伊始,中国最有影响的几个风云人物之一。他曾经以非凡的勇气、卓越的胆识和智慧,将坚如磐石的中国图书出版发行版图,撕破了一个至今也无法缝合的缺口。不管人们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如果要书写中国近代图书出版发行的历史,张元奎无论如何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元奎旋风般创建的“书刊帝国”——武汉书刊发行联合公司。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呱呱堕地的私营公司,在潮起潮落的瞬息巨变中,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它在惊涛骇浪中诞生,在电闪雷鸣中沦陷,它的生与死,都与我们这个光明与黑暗快速更替的时代,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因此具有不可遮蔽的悲壮美学意义和历史昭示效应。
1982至1987年的五年时间,张元奎曾经是那么满怀自信,满怀激情地披载着这一身让无数中国人惊讶的“书刊大帝皇袍”,在改革开放的舞台上,活力四射地摇滚舞蹈,他精彩的表演,曾经赢得过无数主流媒体的喝彩和亿万观众的掌声。他以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极具创意的管理姿态,在那个中国人将万元户视作大富大贵的年代里,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创造了三千多万的巨大财富。作为中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参与者,他在强大的计划经济体制四面围歼的硝烟中,从拖着板车上街卖报,到一个拥有数百员工的民营企业家,张元奎在计划经济、国营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意识形态版图上,创办了第一家中国民营报纸《书刊导报》、第一家非官方财经杂志《财会通讯》,第一家非官方畅销通俗杂志《爱情婚姻家庭》,第一家民营书稿特约编辑部、发行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书刊帝国”。当然,张元奎的“书刊帝国”注定是昙花一现般地坍塌了。这位曾经名噪一时的“书刊大帝”,也只能孤家寡人地回到了自己的书斋,苦挨那寂寞忧郁的余生。
但是张元奎一直认为,沦陷后的“书刊帝国”,总有复辟的一天。就如拿破仑皇帝坚定地认为,他能够从被流放的意大利小岛,回到法兰西大陆,重圆他的帝国之梦一样。张元奎在自己亲手缔造的“书刊帝国”崩溃多年之后,依然魂牽梦绕地留连着那一袭曾经金光闪烁的“皇袍”。那不仅是他的荣耀与辉煌,也是他的理想与追求。
1996年张元奎又重新招集我们几个当年的旧部下,在北京创建了东方文化艺术公司。当时,我想象中的新公司,应该是一个崭新的、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文化公司。但是张元奎却把它当成了那个早已沦陷了的“书刊帝国”,在北京复辟的机会。然而,时代已经再不是那个时代,北京更不是他当年叱咤风云的武汉。于是,在轰轰烈烈地存活一年之后,东方文化艺术公司依然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在北京时,我给他一份此前拟写的书稿提纲《一个书刊帝国的兴亡》,看过提纲,张元奎很庄严地对我说:“不是亡,是休克,现在还不是你写挽歌的时候。”这本书,我最终也没有再去写它,但不是因为张元奎的不悦,而是时过事迁,当年“书刊帝国”的当事人,都各奔东西作鸟兽散,包括这个帝国崩塌后最的大受益人群——那些出卖、背叛他的“宠臣”们,很快便紧兜着分割到的利益,远远地离开了张元奎。那个李姓主编还,在多种场合宣称是自己创办了《书刊导报》和《爱情婚姻家庭》杂志。
张元奎去世已经四五年了,他很不情愿地永远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纵马驰骋、又轰然倒下的世界,离开了那些曾经簇拥着他、让他充满激情,也背叛了他的人群。张元奎的名字,早已被这个只崇拜胜利者的浅薄世界淡忘;他千辛万苦,亲手缔造的那个庞大的“书刊帝国”,旱已不复存在;他在书刊舞台上胸怀大志、充满激情的精彩表演,已成过眼云烟。没有张元奎的中国民营图书发行通道,仍然还在时而蓬勃,时而萧瑟的困境中,苦苦地挣扎着。张元奎走了,他带走了倏长的失望和无限的迷茫,但他带不走的,是那段短暂而辉煌的历史,因为那不仅仅只是张元奎一个人的历史。
是张元奎创造了中国民营图书发行的历史,还是中国民营图书发行的历史选择了张元奎?如今,所有的追问也许都不重要了。但确定无疑的是,张元奎是一个勇于探索、具有大智大勇的战士,历史推动他在一个最艰难的时刻,做了一椿最冒险的事情,而且他也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张元奎不是一个胜利者,但他是一个倒在战壕前的战士。张元奎颠覆传统,最后被传统颠覆。他成功了?他失败了?
成功和失败都只能让历史评说。张元奎用自己的头颅,撞开了坚硬的体制围墙,以坚忍的意志、无畏的勇气抵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重重围剿,书写了一段光彩夺目的历史。一个人的一生,哪怕只是做了这样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此生足矣!
当年显赫一时的“书刊帝国”,命中注定是中国经济改革大狂欢中的一朵美丽的烟花,它在黑色的夜空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又稍纵即逝,了无痕迹。张元奎留在中国图书史上的,可能只有一个孤单而灰暗的名字,也许还有几个与他有着同样命运的思考者的无奈叹息!
第二格为黄自华书柜里的黄自华著作
黄自华文化丛书九本
【走进黄自华系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