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华章《兰亭集序》
穿越时空的智慧启迪
天 琮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稽山阴兰亭,一场文人雅集成就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这篇由王羲之挥毫而就的天下第一行书,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散发着无尽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人生智慧。
文章开篇,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王羲之以清新自然之笔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盛大场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仅用寥寥数语,便将兰亭周边的山水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这山水相依、动静相宜如诗如画的环境里,文人雅士们“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于自然的怀抱中,饮酒赋诗,畅谈人生,尽显风雅。这段文字,节奏轻快流畅,恰似山间清泉,流淌出的不仅是集会的欢乐祥和,更是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知与热爱。
然而,作者并未一味沉浸于眼前的欢乐,随着思绪的蔓延,王羲之的笔触由乐转悲,发出了发出了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无穷的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百态,人们追求各异,或在室内畅谈理想抱负,或在天地间放纵身心。但无论何种方式,当最初的欣喜渐渐消退,面对时光的无情流逝,心中难免涌起万千感慨。这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让我们明白,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能够永恒不变。
进而,王羲之触及到了生死这一沉重的话题。“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曾经的欢乐瞬间便成过往,更何况生命的长短由自然主宰,最终都逃不过死亡的结局。这种直面生死的态度,对生死的清醒认知,并非消极悲观,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它提醒着我们,生命如此宝贵而短暂,我们应当如何度过这一生,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章末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怀着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后人能从这篇序文中获得共鸣与启示。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强大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起古往今来无数颗心灵。
《兰亭集序》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教会我们珍视当下,用心去拥抱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就如兰亭雅集之时,众人沉醉于自然美景与友人相聚的欢乐之中,我们也应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风景,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让每一个当下都充满意义。
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聚散与得失。人生犹如一场旅行,途中有相遇也有离别,有收获也有失去。我们不能因一时的得失而大喜大悲,要明白一切都是生命的馈赠,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
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兰亭集序》让我们懂得敬畏生命的有限,积极探寻生命的价值。既然生命终有尽头,那么我们更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希望后人阅读此序能有所感悟。这反映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篇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传递情感与思想。我们作为文化传承者,应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将先辈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文化的脉络源远流长,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
此外,这篇佳作还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延续人类精神脉络的使命。从《兰亭集序》这样的经典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先辈们的思想与情感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兰亭集序》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哲理和精妙的书法,成为了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它让我们领略到了东晋时期文人的高雅情趣和深邃思想,也为后世文学和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反思与启示。在岁月的流转中,它的光芒永不褪色,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写于2025年1月19日/甲辰腊月二十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