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九月菊(十)
文/尚金恒
第十章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孔子
陈刚去医疗办的路上,碰上了市医院院长,院长问了情况,便拨通手机给医疗办的鲁同志说:刘玉珍的那住院借款,你们研究后说给借两万元,我想干脆给借上三万元吧?他们家目前较困难,我了解他们家的实际情况。
对方说:医疗办现在没多余的钱。
院长突然声音提高,仿佛生气地样子说:这是我的个人关系,就借三万,那一万从我们医院账上拨。
对方,无奈地,又小心地说:好吧。
收了电话,院长说:老陈,去借吧,按三万借,我已说好了。
陈刚急说:谢谢院长。
玉珍待在家无事,她有时就胡思乱想: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的这命运好还是不好呢?说好吧,想不到得了如此不治、又如此花钱的病,快要把这个家给拖跨了。说不好吧,自得病以来,又得到了无数好心人的关怀,上至市委书记,下至一般干部。包括陈刚老家的老哥和侄儿们,都是尽力而为,省吃相助啊!老哥为了给我筹钱骡子卖了,又为了给侄儿们做榜样,把准备过年杀的猪也卖了。唉,真感人啊!可,以前老哥偶然来我家,我不冷不热,唯恐住下把铺盖弄脏,常怀疑陈刚把钱偷偷给了他哥。现在想想我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关键时刻,指上的还是忠厚的农民老哥。老哥啊!你今年也六十多岁的人了。我在这先向你为我以前的作为道个歉,往后如我的病好了,我会像待我父亲一样,去以拳拳之心报答你的。愿为你养老送终,也请你原谅我先前无知的过错。
想到此,玉珍走到书房,从书架取出研究《周易》的杂志,想看看《周易》是如何算命的,打开杂志的第42页,题目叫《由周易热引出的话题》。
《周易》热,不是正常的学术研究。正常的《周易》研究反而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不仅误导了舆论,污染了社会的思想环境,也损害了世代有识之士培育起来的健康的民族精神。
这段论述一看,玉珍想原来《周易》不是算命的,好多人都说《周易》算命灵得很,真是听信别人,误传啊!玉珍便继续往下看:占卜算命,就是预知未来。然而未来又是很难预料的。谁能预料美国在2001年会发生“9·11”事件?有谁又能预先知道2003年人类会发生非典?至于人们的吉凶祸福、前程未来,更是每个人都十分关心,却又难以知晓的事情。大儒荀子明确告诫世人“善为易者不占”就是说真正懂得《周易》的人,是不进行占卦的。
人的道德行为决定着人的命运。品质不好,占卦虽吉,也不能改变你的处境。什么如生辰八字、纳甲筮法、火珠林、梅花易数、卜筮正宗、紫微斗数、星占梦占都是骗人的法术。那么,《周易》从周朝初年流传至今,它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呢?《周易》的价值不在占术,也不在于其思想表现形式,即卦爻象和卦爻辞,而在于它包含的理论思维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关于事物变化法则的学问,关于人类生活智慧的学问。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周易》的魅力所在。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但就其所提出的思维原则来说,有三条值得重视。这就是:尚变,贵中与趋时。《周易》所谓的“易”就是变易。天恒运而不止,地生生而不穷,日月出没,寒暑往来,人事变迁,品物流形。天地之间,莫非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所以《周易》强调: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不断更新,日日不同,就是最大的德行;生而又生,不断有所创造,就是变易。提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即事物发展到极点,发展到极点就要变。
“变”即转化,改变现状,有革故创新之义。经过变革,事物才能更好地发展,这就叫做“通”。事物通达顺畅了,又可以维持一段很长久的时间,所以说“通则久”。这久不是永久,经过一段相对长久的时间,事物又要发展到极点,还要进行变革,这就是《周易》所说的“往来不穷谓之通。”玉珍看到这,深深吸了口气,这不全讲的都是辩证法吗?怎么能扯到算命上去呢?利用《周易》搞算命的,纯属一些骗子和伪道学家,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骗钱。
玉珍聚精会神继续往下看:《周易》所提出的这个原则,后来影响极大,成为提倡变法革新的思想武器。王安石、张居正、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无不引为变法的论证。这个原则包含有“物极则反”的思想,要求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防患于未然。那么,怎样才能使事物保持一种最佳状态,防止向坏的方面转化呢?《周易》基本原则便是贵中和趋时。“《易》道贵中和。”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将事物的各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又无不及,从而使事物处于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周易》称为“和”,即和谐,最高的和谐称为“太和”。中是实现和的必要条件,只有中才能和,不中则不和。玉珍看到此,不由自主地一拍床头柜说,讲得真好,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怎么能跟算命,封建迷信扯到一块呢?
她兴致很高地继续往下看;〖《周易》把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事的各种复杂关系,抽象地概括为阴阳两种势力,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叫作“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联结,相互推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转化,就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实,这个命题主要强调阴阳两个方面的互济互补,和谐统一。当这两种势力按照中的原则结合起来,阴阳谐调,刚柔并济,形成一种优化组合,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相反,如果违背了中的原则,或者阳亢阴虚,或者阴盛阳衰,就会阴阳失调,使得和谐局面遭到破坏而发生冲突和危机。
玉珍又自语,人的身体何不是这样,阴阳失衡,发生冲突而有了危机,身体的某个部位和器官就发生病变,从而表现出各种症状。
文章又讲:《周易》把“保合太和”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理想。此种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所谓“天人谐调”论;人与社会及他人的和谐,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以及民族,国家关系;人自身的和谐,即所谓“崇德利用”,提高精神生活与改善物质生活并重,也即身心的和谐。所谓“时”,就是指人们在持定的阶段所遭遇到的一种时运、时势或时机。“趋时”,就是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对原有的东西随时加以变通。适时则吉,失时则凶。要使事物通达发展,就必须“与时偕引”,“变通趋时”,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因时而行中道。
同时,《周易》还提出一套治国安民的方略,如崇德广业、尚贤养贤,厚下安宅、损多益寡、称物平施(分配公平)、振民育德、遏恶扬善、明罚敕法、议狱缓死等,为历代上层统治者所推崇。
《周易》所提出的许多思维原则和生活智慧,尤其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总原则,已逐渐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在铸造民族精神方面,《周易》起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才是《周易》的真正价值所在。那种热衷于打卦算命而忽视《周易》人文精神的观念,都是伪科学的,不值得提倡。
玉珍看完,拍案叫绝。心想:一个民族的伟大,不仅仅是这个民族地大物博和民族文化、民族品质,更重要的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和骨头。如果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的血液,这个民族就会失去生命。如果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和骨头,这个民族就永远站不起来。一本《周易》,铸就民族魂,真伟大啊!多少人都在伪科学舆论的引导下,把《周易》误读为一本打卦算命书,包括自己在内,真是大学四年中文系白读了。多么可笑又是多么的可悲啊!陈刚下班回来,玉珍讲了自己的收获,陈刚也说,大多人都只听说过《周易》,但没读过《周易》,更不要说研究了。如果能在全社会像普及马列主义,毛哲邓论那样普及一次《周易》那就更好了。文明社会的理想定能跨前一步了。
近日陈刚又有了一个新打算。筹钱只能这样了,该走的路都走了,该找的人也都找了,到时看最后能落实多少,其他另想办法。临去手术前,我要访问几位肾移植成功者,看他们移植后的状况怎样?听说每天都要按时吃药,那么吃药情况怎样?每月的开支是多少?有什么不良反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透析室的赵大夫给陈刚介绍了三位肾移植患者,他将联系方式和地址都详细地记载了下来。那天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玉珍。
陈刚说:玉珍,我想去访问几位肾移植患者,了解一些情况,对我们以后做手术有好处,这样我们就不盲从,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玉珍问:你到哪里找这些人?
陈刚:我已打听到了三位,都是岳博士给做的手术,听说恢复得都很好,有一位都上班工作了。但详情不了解,我想亲自见一下本人,这样就将他们手术的整个过程了解了。
玉珍又凄凄地说:了解一下也好,要不,我们什么也不知道,遇到特殊情况无法应付。免得到时手忙脚乱的。
陈刚说:了解一下,我们心中就有底了,不至于到时什么也不清楚。什么都两眼摸黑。
玉珍又说:唉,这又让你费心了。看,现在你都瘦成啥样了,真让人心里难受啊。
陈刚一笑说:没关系,只要健康就行,瘦点没关系。瘦,说明我健康,我精神嘛。
陈刚夜访病患者。第一位被访者,姓陈,男性,五十二岁,电力局职工,住在本市羊头巷9栋3单元201号。是在电力局工作的一位朋友陪陈刚去的。去时陈刚买了一点水果,提了一箱“蒙牛”乳业出产的牛奶。进门后,朋友大声说:陈师傅,我们看你来了。随着喊声,被叫陈师傅的男士从套间走了出来。陈师傅笑哈哈地走上前来跟大家握手,好朋友给双方作了介绍,便落坐在沙发上。从精神状态看,陈师傅气色很好,精神很足,说话声音宏亮,不明底细者会认为那是一位健康的人。
朋友说:我和陈老师来,一则看看你,二则了解一下你手术前后的情况。没等陈师傅开口,陈刚接上说:陈师傅,我们素不想识,来打扰你很不好意思。不过五百年前我们说不定还是一家子。一个“陈”字分不成“耳”朵“东”。
陈师傅便说:别客气,别客气,你们有啥就问吧。声音朗朗。落地有声,底气很足。
陈刚便说:我妻子现在也已双肾萎缩了,在兰医二院配了型,我想向你了解点情况,心中也就有底了。现在人心中总是不踏实,总感虚虚的。
陈师傅哈哈一笑说:没啥,简单得很,只要配型好了,换肾容易。没有其他毛病,一周就可以出院,不复杂。说到此,陈师傅轻松地一笑说:把你的小腹左下方拉开个小口子,把那活肾放进去,血管接通,只要你的小便下来,尿量够就成功了。你们看,就在这个部位。说着陈师傅掀起衣服让陈刚二位看。只见那伤口约有八厘米左右长,已长得很平顺了,从整个部位看,看不出什么异常。
看完,陈刚一笑说:唉,我以前总认为,换的新肾仍要放在坏肾的位置,做手术必须开胸,没想到放到这个地方,这样就简便多了。
哈哈。大家都笑了。
陈师傅笑的最开心,笑完又说:我现在什么都吃,基本没什么不良反应。不过必须每天按时吃药,一分一秒都不能错,并强调药不能错,时间不能错。要维持那个血浓度。维持不住可就要出问题。
正在这时,陈师傅家三岁多的小孙子,跑过来扑进陈师傅怀里,又是跳又是闹,一双小脚踢过来踢过去,陈刚眼睁睁看着小脚在爷爷换肾的那个部位踢了几下,他担心万一踢出个毛病可咋办?便笑说:小宝贝,快下来玩,看把爷爷累成啥样了,小家伙不但不下来,且踢得更欢了。
陈师傅哈哈一笑说:没关系,没关系。
陈刚又问:陈师傅,药都是定期从医院买吗?可能很贵吧?
陈师傅说:每月要去复查一次,顺便就买上了,从药贩子手中买便宜点。说到此,陈师傅情绪便低落了下去。唉,长长叹了一声气说:这个病,终身要吃药,可是个很大的负担,我现在每天要吃两百多元钱的药哩。你想想一年是多少。
陈刚本想还要问些问题,但那小孩子闹得厉害,只好起身告辞。
往外送客时,陈师傅又说:没关系,放心去做吧!斜眼看了一眼陈刚带的礼品又补说:看,来就来带东西干啥?别客气嘛。
陈刚便笑说:第一次登门拜访,怎能空着手呢?说不定哪天还要来麻烦陈师傅呢?
陈师傅又恢复了乐观的情绪,哈哈一笑说:欢迎。欢迎。有什么疑难你尽管来问。
走出陈师傅家门,朋友有事,和陈刚在大街上告别急急走了。此时已繁星点点,华灯一片。大街上仍车流滚滚,人声沸腾。陈刚走进金叶药店,给玉珍买了两瓶叶酸片,包了一包碳酸氢钠片,急急向家中赶去。他不放心玉珍一个人留在家里。玉珍一人待在家,看电视坐下腰疼,眼睛发酸流泪,她只好听听收音机,再就是看书,偶有小诗写成。陈刚走后,她无事可做,觉得这日子一天天不好熬过,便有感而发,铺开稿纸,写了一首小诗叫《日子》。
这个日子
带着盘古开天的气韵
染着女娲补天的色彩
穿越五千年的文明史
从长江黄河里走来
这个日子
顶着四大发明的骄傲
写满唐诗宋词的华彩
在万里长城上逡巡
在丝绸之路上徘徊
这个日子
因太多的金戈铁马
曾气息奄奄
因过多豪强的蹂躏
而柔弱不堪
这个日子
因无数的仁人志士
拼死抗争共同呐喊
而绽放光彩
这个日子
装满了四书五经的沉典
张扬了诸子百家的胸怀
坦露着“关关睢鸠”的风流
承载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患忧
这个日子
有塞北风雪的纯洁
有巍巍木塔的豪迈
有千年不醒的大佛
有一弱女子的愁凄
——熬日子感怀
陈刚夜访第二位病患者。第二位被访者,姓姚,男性,四十二岁,在市检察院工作。已维持透析五年有余,手术后已三个多月,家住富民小区二十栋3单元302,座机号8291218。这次访问没有陪同,陈刚打通电话一人去访。陈刚从家里带了一盒承德“杏仁露”,一盒“特仑苏”牛奶,打的车很快到了富民小区。
陈刚将门铃按响后,姚先生的妻就把门开了,仿佛就候在门前单等开门。女主人身体有点瘦弱,面带疲惫,精神不振,看到陈刚手中提着礼品,免强笑了一下说:哟,你来就来,还提东西干啥?一副忧愁无比的样子。
陈刚笑说:没关系,我来看看姚科长。
只见姚科长坐在沙发上,浑身都裹着衣服,屋子里弥漫着说不清的药味,茶几上放着各种形状的药瓶和药盒,整个家里陈设很简单。陈刚心想:透析了五年,看来是把这个家彻底透穷了。
姚科长气色不好,脸色苍白,显得一副病秧秧的样子。看到陈刚提着礼品站在地下,动了一下身子,有气无力地说:陈老师,你快请坐,来就来嘛,拿东西干啥?咋这么客气。
从姚科长的表情和眼神看,显得很感激,伸出招呼陈刚的那只手,仿佛用烫水烫过的鸡爪、苍白而青筋暴裂,根根均无半点血色,且细而尖长。
陈刚笑说:没关系,小意思,小意思。
女主人端上来茶水,说:你喝茶。
就在这时,从侧面卧室走出一约二十多岁的女子,羞羞答答问了一声陈刚:你来了,便又急急进了伙房。
女主人说:这是儿媳妇,去年结的婚,没自己的房,暂跟我们住在一起。
姚科长轻轻说:唉,没办法,家里的那点积蓄全让我看了病,给儿子买不起房,现在还借下了不少账。害上这个病,就是花钱的无底洞。
陈刚深有同感。陈刚转换话题问:姚科长,手术做完感觉还好吧?吃饭怎样?睡眠怎样?小便量怎样?
姚科长说:现在能吃饭了,就是乏困没力气,人没精神嘛。
陈刚说:估计半年以后就好了。身体恢复得有个过程,你就调节好情绪,好好养病吧。
姚科长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你不知道,说到此姚科长一扫先前无精打彩的样,兴致很高仿佛偶得宝贝样地说:我们也是配型后,等不上合适的肾源。结果外地的一七十多岁的老汉,肾源等到了要手术,为手术费和老伴、儿子们吵了个锅底朝天,最后没人出钱了,老汉一怒之下,不做手术了,当天就回了家。我的配型,正好点数跟老汉的一样,就临时通知我去手术了。
陈刚说:姚科长,你的运气真好。
姚科长哈哈一笑,又说:你不知道,自从得上这病,吃饭就没吃出过味道,啥时吃都是一股尿骚味,吃上一口就想吐。手术后,老伴给我做了碗面片子,放了几叶小白菜,哈!你不知道,简直是吃了个香,吃了个舒服。当时我就想,这是我这大半辈子吃得最香的一顿饭。那会儿就觉得活人真好。吃饭真香。
陈刚不想扯远,他还要想了解一些细节,便问:姚科长,你总共花了多少钱?姚科长说:手术费六万多元,买肾源,输血,总的可能十一万多吧。说完看着老伴,意思让其说个精确一点的数字。结果老伴理解错了丈夫的用意,无奈地诉说起了在公疗办报帐的艰难,和那姓鲁的女人的无情嘴脸。
陈刚只好安慰:现在手术已做了,账嘛,慢慢报吧。迟早他得按有关规定给报销的。说到此,陈刚又将话题一转问:姚科长,为了防止排异,医院让你现在都吃什么药?
姚科长顺手将几个药盒从茶几拿起说:我现在主要吃田克、骁悉。这些都是进口药贵得很。
陈刚在心中默念了两遍:田克、骁悉;田克、骁悉。记住了两样药名,又问了几件具体事便告辞了。
陈刚回家进门后,来到卧室,只见玉珍半躺在床上,很专心地在读《圣经》,便说被访的人见到了,术后情况很好。特别是吃饭感到很香很香。
玉珍从书上抬起头说:行,那就好。仿佛对陈刚的访问不感兴趣。很冷漠地应付了两句。
陈刚只好说:行,你看书,我查个资料。陈刚从卧室退出来,便取出从北京带来的一大包资料,找到一本介绍肾移植的小册子,翻到免疫制剂的选用标准一页看了起来。
〖HT5K〗书中讲:肾移植术后,应用免疫制剂的目的,就是预防排斥反应。选用的标准,简单的说就是高效(预防排斥反应)、低毒无副作用。排斥反应是供者的移植物(肾),与受者(病人)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免疫应答过程。这个免疫应答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是由许多环节所联系的,阻断其中某些环节,就可以使这个免疫应答反应受到阻断或延缓。各种免疫抑制剂就是在免疫应答反应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起阻断作用,从而达到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免疫抑制剂根据它的作用机制和主要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四点:1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2DNA合成抑制剂;硫唑嘌呤(田克)雷酚酸(骁悉)。
3细胞因子抑制剂:CsA,FK506。
4抗淋巴细胞抗体:ATG、ALG、ckT3。
陈刚看完药物介绍,心中顿时像透进去冰块样,很沉很凉很失望。这种病麻烦啊!即使手术做了,后期工作就更费心更不得安宁了。略不小心,好不容易换上的肾,又排斥变成死肾了,几十万人民币就等于丢进了黄河,打了水漂儿,而没有听到半点儿声音。唉!不想了,不想了,到时再说吧。
今晚,玉珍看完《圣经》,在纸卡上抄下了如下一段话。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晓谕以色列人说,若有人在耶和华所吩咐下可行的什么事上误犯了一件,或是受膏的祭司犯罪,使百姓陷在罪里,就当为他所犯的罪……
透析室里大夫们很是忙乱。
玉珍今天透析又不顺利,开机没半小时,她就浑身颤抖,接着大口大口地呕吐。陈刚急急用准备好的塑料袋去接,由于喷射式呕吐,陈刚的前胸,胳膊仍给吐的满身都是脏物。
赵大夫立即关机后说:可能是插管又感染了。现停止透析,立刻打吊瓶消毒,一直延续到下午三点才回到家。
陈刚又渴又饿,玉珍浑身虚汗四溢,头疼得要炸裂开一样。由于控制饮水量,渴得很也不能多喝,只喝了小半杯就无奈地放下了。若略喝多了,小便排不出,等不到透析时脱水,人就全身浮肿了起来。玉珍累得像春天的乏羊一样,喘着粗气躺在了床上,气喘吁吁地不想动弹了。
陈刚走进伙房,看到冷锅冷灶,没洗的锅和碗筷凌乱的放在那里,心一酸泪便流了下来了。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没到伤心处。陈刚伤心啊,要是遇个懂事理的岳母,在我危难之中帮上我一把,等度过这难关,我能不报答你吗?你怎能就忍心,让我们无助的撑下去呢?好狠心的老太太啊,你怎么连亲生女儿都不怜惜一下?陈刚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母。老娘啊!你老人家快快复生吧,复生后来帮你儿子一把吧,儿子实在撑不下去了。实在撑不下去了。儿的心累,身也累,儿子要垮了!要垮了!要垮了!陈刚坐在沙发上不知何时便睡着了。
第二天,玉珍精神好了许多,头也疼得不厉害了,她吃完陈刚按食谱做的早餐,待陈刚上班走后,一人在家无事,想起透析的痛苦和艰难,流水似的花钱,便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小诗叫《诉透析》:
每每透析四小时,
周周两次不能误。
透毕归家头欲裂,
恶心呕吐饭不思。
昼夜口渴难忍耐,
控制饮水胜上天。
一旦有误浑身颤,
折腾半天都无奈。
一次透析四百八,
每月八次四千元。
夫妻工资全花净,
没有女儿读书钱。
请问苍天何最苦,
透析之苦似黄连。
陈刚看了玉珍写的《诉透析》,免不了心中一酸。确实,透析太痛苦,对人精神上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折磨。躺在那小床上跟待宰的羔羊没什么两样,看着鲜红的血在塑料管中流动循环,没一个透析者不在心中想,与其如此活着,不如快快死了的好。可生的欲望何人无有!人啊!割舍不下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对外地农村的夫妇带着一六岁小男孩来透析。一看就是从很远的农村来的。大人衣服都很破旧,小孩的衣服尽管还新,但显得不合身,上衣长长的把小孩裹在里面,小裤子有点短,小棉帽又有点大,放在外面走廊花椅上的布帆提包也很破旧,里面装很多干粮,估计是来城里的口粮。妈妈的眼眶里汪满了无奈的泪水,走路慢慢,说话轻轻,唯恐招来大夫不满。那位爸爸,个子不高,胡须老长,一句话都不说,只是唉——唉——唉,一声声叹气。孩子的血一旦从管子里流动时,他就痛苦地双眼一闭,急忙走出透析室,不忍心多看一眼透析的孩子。
小家伙脑袋很圆,大大的眼睛,左右各一只小虎牙,留着小平头,小脸腊黄腊黄的,仿佛做馍时碱面放过量蒸出的小馒头。小唇苍白苍白无半点血色。来时估计小孩恶心呕吐,无法吃饭,手中拿着小半块烙得金黄的干粮,估计是在家的奶奶烙的。但无法咽下。
小孩就将那半块干粮一直在小手中捏着,等大夫将粗粗的两根针扎在他那小胳膊腕时,那大大的眼睛便浸满了欲掉未掉的泪水。但他坚持着不哭出声来,透析机开始运转了。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随着机器的转动,小孩体内的毒素逐渐滤去,那捏干粮的小手慢慢举起,将干粮举在嘴边,一下一下啃了起来。那干粮渣就唰啦唰啦掉到了孩子的胸前和脖子里。小孩啃了几口,觉得口干便喊:妈妈我口渴,我要喝水。
妈妈轻轻走到床边,慢慢低下头说:大夫不让你多喝水,我的牛牛听话,再坚持一下吧。
小孩说:我少喝点,我喝半口总行吧?妈妈无奈地将小水壶拿过,对在小孩嘴上,小孩子狠喝上几口,又啃了一口干粮,急急拉住妈妈的手,又将水壶对在嘴上,大口大口喝起来,那样子,仿佛几十天没吃东西饿急了的人一样。让你看了心中翻江倒海般难受。
陈刚看得难受而又同情,便对那小孩的妈妈说:你给买点面包吃,干粮太干,小孩不喝水吃不下去。那妈妈汪着泪水说:娃娃不爱吃面包,就爱吃他奶奶烙的锅盔。
陈刚想:可能没钱买面包,不是小孩子不想吃。他掏出五十元钱塞到那小孩的怀里。
陈刚不忍再看下去。他走出透析室,只见小孩的爸爸在外面走廊盲无目标的来回走动,站不是,蹲不是。陈刚走到跟前问:你小孩得病多长时间了。
孩子的爸爸站定、含着泪水说:快一年了,兰州、西安、北京都去了,没办法。让做肾移植,你也知道,我们农民哪有那么多钱。
陈刚问:配型没?孩子爸爸说:没有。没钱嘛,现在凡是亲戚都借过账了,现在我们俩口啥办法都没了。大夫让按时来透析,我们找不上钱就无法来。说着当着陈刚的面便哭了起来。
陈刚无不同情地说:找找你们乡政府、看能给想个办法不。
孩子的爸爸用粗糙的手将泪抹去,说:找了,人家也很同情,乡长让民政助理给补了五百元,一次透析就没了。现在就是找够五百元钱,我们就来透析一次,找不上就没办法来了。不透析,娃娃就啥都吃不成,现吃现吐了。
陈刚说:这我知道,这我知道。
孩子爸又说:娃娃不能吃,每天都喊,爸爸再给我透一次吧,透完没钱我就不透了。你说作为个父母亲,我们心中咋能不难受。现在家里该卖的都卖了。今早娃娃又在喊,奶奶忍不下去了,让我将十年前给她准备下的一副柏木棺材卖了一千五百元,所以今天才又透析来了。出门时,奶奶拉住孙子的手哭成泪人儿了。领导,你说我们以后可咋办哩?说完那汉子无奈地蹲在地上,又哭了起来。
在回家的路上,陈刚心潮起伏,想了很多很多。小孩那大大的眼睛,黄黄的小脸,苍白的唇,一直在眼前晃动。晃得他心中凄凄的难受。啊!比起那小孩,我们的玉珍又是幸福的,起码能按时透析,能按食谱吃饭,能筹钱去做手术。有盼头啊!可那一家子盼什么?连奶奶的棺木都卖了,这是何等的凄惨啊!老天你也太不公平了,这种病你让那些官场显贵,商场阔佬,交际富婆去得去害,让他们出出油,对地方财政也是一笔贡献,尤其是那些贪官,贪了人民的,通过你老天的教训和惩罚仍还给人民,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合乎民情,顺乎民意的。你让这些穷人害个感冒,头疼脑热拉肚子不就行了。
小孩的情景对陈刚刺激很大,当晚他写了一首抒发情怀的小诗,题目叫《感怀》。
寒冬败雪无生机,
小孩可怜谁人知。
父母劳作维温饱,
终日忧愁长叹息。
小儿患病无钱医,
大声疾呼公费制。
不论老小能就医,
后世代代有佳思。
那一夜,陈刚恶梦纷纭,他做梦那小孩已离开了人世。后半夜又做梦,小孩被国际红十字会接走,要到北京最好的医院给作肾移植,但配型后,肾源非常不好找。尸体肾都是大人的,小孩子移植上,排斥反应特别大,不能保证其存活率能达到什么程度。而且小孩子长出了长长的胡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老头。醒后,陈刚感到怪怪的,这些事怎么都到了梦中?
陈刚夜访第三位病友。
该病友、姓郑、女性、小学老师,家住马神庙街家属区,三栋二单元六楼。
陈刚由学校的一位教师陪同前往。一路上这教师就将郑老师的情况给介绍了不少。她移植的肾是母亲的,据说现已发生排异,患者全身已开始浮肿,凡尿毒症的那些临床表现症状,都已在她的身上出现,且特征明显。
开始,全家商定由年纪较轻的弟弟给姐姐捐献一颗肾,弟弟也同意。到要去兰州配型时,弟媳妇的娘家人,坚决不同意。意思是小伙子摘去一个肾,成为半残废,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姑娘难道跟上吃一辈子苦吗?最后娘家意见:你们要想做,我们不阻拦,弟弟给姐姐捐肾,从情理上说无可厚非,但捐肾前必须跟我们姑娘先离婚,否则就不能捐。这是唯一的条件,请你们选择。这等于是坚决反对的。
弟弟无话可说了。一方是生命垂危的姐姐,一方是婚后几年的爱妻和一岁多的孩子,何去何从,谁轻谁重,小伙子无法选择。
当天晚上小伙子扑嗵一声,给慈母般的姐姐跪下了,无奈地说:“姐姐,弟弟对不起你,请你能理解弟弟的难处。
姐姐急急站起,一把将弟弟拉到怀里,用颤抖的双手拍着弟弟肩背说:放心,放心,姐姐能理解,就我不换肾,也不能破坏了你的小家庭。要那样,我换上肾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早些死去。
最后妈妈站出说:你们谁的都别捐了,我给我的姑娘捐,他别人没说的。只是大夫说年龄可能有点偏大,肾的存活率相应就低一些,但亲情血缘关系近,相应的排斥反应就小,风险也就小了,最后决定换上了妈妈的肾。
门敲响,病友的丈夫开了门。陪同的教师给大家相互作了介绍,便对姓郑的病友说:郑老师,教育局的陈主任来看你了。
俩口很客气地让了座,女方递过来茶水,男方递过来三元钱一包的“海洋”烟。陈刚一笑,伸手挡住说,不会,不会。
就在此刻,大约三岁多的小孩从套间跑出,脆生生的童声喊:阿姨、叔叔好。
陈刚笑问:几岁了?好聪明啊!
病友回答:三岁半了。说完摸了一下小孩的头说:快去里面玩去。小孩很听话的跑走了。
陈刚看到,病友脸上已浮肿,嘴唇苍白如纸,喘气显得很不均匀,仿佛坐不倒似的。为了对客人礼貌使自己强行坐在沙发上。看看整个家庭陈设,破而旧,皮沙发好多地方油漆已脱落,并裂开了一个个小口子,电视还是黑白小电视,地面仍是水泥地面,陈刚心中想:凡得此病的家庭,都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无奈,真无奈啊。
病友谈的换肾过程,跟被访的前两位大同小异,但女病女劝说陈刚不要到兰医二院去换,应到北京或其他地方去换。对岳博士的医术她不怎么认可,这使陈刚心中划了一个大问号。
陈刚问:你现在浮肿,是不是有所排斥?
病友无奈地说:唉!已经排异了。估计这个新肾都不起作用了。说完便抹起了眼泪。
陈刚又问:你们没找找原因吗?按说亲属的肾排斥性是最小的,怎么就很快排斥了呢?
病友抽泣着说:还不是为了节约几个钱。按医院给的药定时定量吃,一天要二百多元的药钱,我们怎能花得起?听别人说,药商的药如骁悉、田克便宜点,质量也没问题,就托人买了一些,和医院给的掺和着吃,谁知质量还是有问题,不知不觉就给排斥了。现把我们的肠子都恢青了。
唉!陈刚说:这多可惜。病友无法自控地,肩头一纵一纵地大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我真后悔死了。十几万钱等于打了水漂,妈妈也病秧秧的起不了床,当然妈妈主要是心脏病,可现在亲戚朋友都说,妈妈是为了给我换肾,才成现在这样的,你说我后悔不?病友泣不成声。
丈夫便泣泣地说:我们现在已无路可走。二次换肾不可能,现在吃药钱都无法维持了。
现在我就等死。病友轻轻说了一句。
陈刚心中难受,他给陪他来的老师使了个眼色,然后说:郑老师,放宽心好好治吧,没有过不去的坎。说到此,一指放在地下的牛奶和麦片说:给你带了点麦片早上喝。
来就来客气啥?病友说。来就来带东西咋?丈夫说。
突然,小孩从套间皮球般弹出,小手一挥阿姨、叔叔再见!稚嫩的童音使陈刚想起了他成长的未来。
陈刚招手也说再见!乖孩子。
走出郑老师家门,陈刚的心口仿佛堵了石块般的沉重。这样的家庭谁来关心?这样的病人何人救助?作为一个家庭,能给病人换一次肾,已是倾其所能,尽其所力了。她能再换第二次吗?可这种病除了做移植别无他法,难道眼睁睁等着死吗?唉!自己多想帮他们家一把,可现在我们也需别人帮啊!这个家庭保不住,那孩子的成长就要受影响。看到夫妻俩,坐等待毙的样子,让人心中真难受啊!走出家属区大门,陈刚和陪同的老师告别后,猛一抬头,东边一轮明月挂在天边,将青辉洒满大地。啊!真是:
一轮明月照九洲,
几家欢乐几家愁。
问寻吴刚何所有?
吴刚只说没有酒!
看到街上的车流人流,陈刚心中特别烦。此刻,他很想找人打一架,那怕自己被对方打得头破血流也心甘情愿。为什么要打架?自己也说不清。总觉得打上一架,可能胸腔就不那么郁闷了。喘气呼吸也就顺畅了。
嘟嘟!后面响起汽车喇叭声,陈刚便转身气哼哼地骂:催命吗?
声音刚落,司机便笑喜喜地从窗户探出头问:教授到哪里去?
原来是市政协的司机小王。
陈刚不好意思地一笑说:我本想骂骂人呢,怎么是你小王啊,到哪里去公干?
小王说:快上车,我顺便把你送回去。
陈刚只好上车,和小王随便说了几句筹备召开两会的事,他们机关大家都很忙。陈刚告诉小王自己去了一朋友家。
转眼便到了自家楼下,陈刚告辞,说了谢谢,小王把车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