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淮南王刘安在制作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制作出了豆腐至今,豆腐一直都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名馔,在特殊的年代里甚至是难得一吃的奢侈品。
做豆腐的名人咱没听说过,可咱上中学时就知道了因卖豆腐而出名的,鲁迅笔下那个高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如圆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前几天在抖音里看到一则笑话,妈妈问幼儿园的儿子:长大以后干什么?儿子回答:卖豆腐。妈妈说:志向应远大一点。儿子说:考清华上北大,然后出国留学。妈妈问:回来以后干什么?儿子回答:卖豆腐。
还听过一个笑话:做卖豆腐的生意稳赚不赔,为什么呢?因为做豆腐没扔头:不点卤子可以卖豆浆,点了卤不用压可以卖豆腐脑,压一压可以卖豆腐,豆腐卖不出去放坏了还可卖臭豆腐。
洛宁人平时就喜欢吃豆腐,下至黄口小儿,上至掉牙老头,不仅仅因为其营养高,入口糯,滑嫩鲜香,色泽如玉,好吃不贵,多吃不胖,而其做法的多种多样,简单易学也是其中之一,不论是煎炸炒焖还是烧烤煮炖皆可。用豆腐做成的菜肴,恐怕国人都能张口就来一一麻婆豆腐,小葱拌豆腐,家常豆腐,白菜炖豆腐,还有湖南名吃油炸臭豆腐等。

而洛宁人过大年的餐桌上又怎能少得了豆腐。贫寒之家平时舍不得吃,过年时不割肉也得割两块豆腐,稍微能过点儿的家庭都还要亲自做一座豆腐,故有"二十五做豆腐"之说。如何做,且听细讲。
第一步,泡豆子。二十四的晚上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黄大豆取出来,仔仔细细挑出其中的杂物,然后用冷水淹住泡在水缸里。
第二步,磨豆浆。二十五上午,把泡了一夜涨得圆鼓鼓的大豆拿到有石磨的人家,或人推或驴拉,磨出粉白粉白的散发着豆香的豆浆(现在都用打浆机)。
第三步,过滤豆浆。在煮豆浆的大锅上,把白棉布做的包单悬挂在房梁上,放入豆浆,边摇晃边加清水,直至过滤纯净。
第四步,煮豆浆。这可是细致活,火不能太大,大了易糊锅底,做出的豆腐就带有了焦臭味,也不能太小,小了半天煮不开。
第五步,点豆腐。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不点卤水就出不了豆腐。没有卤水的就用石膏水,用石膏水点的豆腐出品率高,但口感较差,而用卤水(就是酸浆水或农村淹黄菜的酸水)虽说点出的豆腐出品率较低,但最好吃,也最有"豆腐味"。

点豆腐是做的豆腐成功与否,老嫩与否,好吃与否的关键技术,一般都会聘请经验丰富的老人手来点。豆浆烧开后撇去浮沫,稍凉一会儿,把卤水一瓢一瓢慢慢倒入,边倒边搅拌均匀边仔细观察,点少了点不住,点多了就成了老豆腐。
点好后稍等片刻,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豆浆中大豆的蛋白质,眨眼间就凝成了鸽子蛋大小的一块块絮状物,飘在水中如一朵朵秋天的云。
第六步,压豆腐。用大笟篱把絮状物捞出,放进铺着包单的木盒里,然后包严包紧,放上重物开始压豆腐。爱吃软豆腐的压时间短点,想吃硬豆腐的就压时间长些(据说:名扬洛宁县的兴华豆腐能用秤钩钩住过秤)。
豆腐做好了皆大欢喜,切成一拃见方的块装在筛子里抬回家,大部分卧在水缸里随吃随取,小部分切成一指厚的薄片,放在室外做成冻豆腐。
咏豆腐
取来滚圆黄大豆,
细磨慢熬成琼浆。
卤水点化重石压,
嫩白适囗美名扬。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