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书院一日游
胡泽群
原创 南楚风光 南楚风光
云起龙骧映日边,山川灵秀聚英贤。
书传何谢王姜志,院续留髯合影缘。
革故鼎新波澜涌,命途多舛志更坚。
摇帆破浪新程展,篮载宏图梦想延。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云山书院,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记忆的殿堂,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知识的圣地,更是红色血脉赓续的摇篮。在这里,革命先辈的足迹与智慧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激励着后人不断追寻真理,勇往直前。
2025年1月14日,承邀请,与诗散文协会文友前往云山书院参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欣赏耕读年会盛况”的若干同志一道,开车前往心仪己久的云山书院--革命摇篮。
宁乡市宁横公路,宛如一条黑色的绸带,平坦而宽广,新铺设的柏油路在阳光下崭新油亮,不仅大大便捷了人们的出行,更像是一条通往智慧与财富的康庄大道,引领奋斗者迈进。横市镇那座闻名遐迩的“步云桥”——长桥,横跨沩水之上,坚固而优雅,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枢纽,更像是一位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的老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人间的温情。不觉忆起南宋理学家张南轩(张栻)过长桥时写的五言律诗《过长桥》:
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
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
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
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
我开车穿梭其间,不禁感叹于它的稳重与美丽,让人在旅途中忘却尘嚣,心灵得以宁静与洗涤。在车友们的一路欢笑声中,我们不知不觉便来到了目的地--云山书院。
停好车后,我们一路步行。四处环顾:书院坐落在宁乡市横市镇水云山下,地势雄伟巍峨,建筑古朴大方。天马山左右环抱,成为书院天然护卫,双乳峰与水云寺遥遥相望,沩水流经楼西,步云桥横越其上,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一到正门,“云山书院”四个镏金大字光彩夺目,“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学教育基地、中共宁乡市横市镇委员会党校”等招牌醒目地悬挂其左右,令人肃然起敬!我们怀着敬意步入了神圣殿堂。
云山书院好宽阔!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屏风墙壁上红纸张贴的两个洒脱的“福来”大字,周边有耕读活动相关的吉祥祝福宣传标语。宽敞的球场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呵护下运动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特别可爱。

左边一拐,便进入了谢觉哉同志题写的“云山完小”。“务勤崇朴、尽忠尚公”八个大字分书云山完小大门两侧。庭院深深,洋溢着耕读文化活动的喜气。我便沿着走廓缓步前行。见到了墙壁上梁启超先生充满生机活力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少年中国学》。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富有激情的语言,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爱国热情瞬间唤起!见到了正在教室认真学习的小朋友们,仿佛他们正在践行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的使命,展现着少年中国的勃勃英姿和灿烂前程。见到了哪棵苍劲古朴、遮天蔽日的己一百五十余年的茂盛古树。见到了墙面上精心布置的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简介,这些不仅是对他们的丰功伟绩的铭记,更是对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每一行文字,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我游览了图书室、与院内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请教…把打听到的消息和平时获得的信息交织,云山书院大略概况重现于眼前脑海…
曾经是宁乡四髯执教的云山书院现在仍作为学校使用,同时也是耕读生活教育的践行示范学校。云山书院现在的名称仍为云山书院,被誉为“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宁乡革命的摇篮”。

云山书院是宁乡四大书院之一。宁乡四大书院包括灵峰书院、玉潭书院、南轩书院和云山书院。这四所书院在宁乡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山书院由清朝陕西巡抚晚清名臣刘典将军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倡建。刘典将军回乡丁忧期间,发现家乡西部地区没有书院,学子们求学艰难,遂萌发了捐资办学的念头。他的倡议得到了宁乡知县郭庆飏及许多乡绅的大力支持,最终在1867年落成,占地面积约7200多平方米,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云山书院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水云山。刘典将军在书院落成时亲自为书院题名并撰写楹联:“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无格致诚正本领;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君臣弟友常经。”

1867年建成后,作为乡学初级教育机构,宗旨是“修书院,广育婴”,方便乡民子弟就读。1902年,改为高等小学堂,步入较正规的近代初等教育阶段。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云山书院改为云山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宁乡第二高等小学。1919年前后,“宁乡四髯”——何叔衡、谢觉哉、王凌波、姜梦周在此任教,掀起了一段风云激荡的办学历程。他们提倡新文化运动,开展革命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功勋的领导人。
宁乡云山书院在“宁乡四髯”时期大致是1909年至1926年?,根据记载,云山书院当时师资力量雄厚,招生规模与城区的玉潭书院不相上下,可容学生160余人,且吸引了众多有志青年前来求学。
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旧派人物传言革命者都是年轻人,为了掩护革命活动,他们四人都留起了胡子,因此被称为“四髯”。1926年大革命期间,他们同在长沙从事民众运动,并合摄了一张照片,谢觉哉题写了“宁乡四髯”四字,从此这个称呼便流传开来。
这四位革命家不仅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色,还为宁乡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何叔衡同志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姜梦周同志和谢觉哉同志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王凌波同志也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并在此期间留下了许多令人传颂的奇闻轶事。
何叔衡同志在?1909年开始在云山书院(云山高等小学堂)任教。在云山书院任教期间,他积极推动学校革新教育方式,主张教学平等,建议降低学费标准,以确保有更多学生上得起学堂。同时,他还鼓励女子上学,建议学校招收女生,倡导男女平等接受教育,这一举动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此外,他还介绍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进步人士到校任教,共同为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他曾表示:“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这句话传递出他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他提出:“做人要有志气,要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不要斤斤计较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得失”,“革命者就要抱定舍身忘家的决心”。1935年2月24日,他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纵身跳崖壮烈牺牲,时年仅59岁,展现了无畏的牺牲精神,实践了他“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谢觉哉同志,他对云山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写下《忆云山》等诗篇:
女峰螺岭记寻春,竹翠桃红掩映新。
应识殷生昔栽树,难逢向氏旧游人。
长溪鱼跃花飞柳,夹岸莺啼芽绽春。
载得东风归故里,青山白发两情亲。
这首诗是谢觉哉同志对云山书院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他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无比怀念之情,也感叹时光流逝之快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及对抗战胜利后即将回归故乡的喜悦之情,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即便岁月流转、白发苍苍,这份情谊依然亲切如初,真情挚感。
建国后,谢觉哉同志在内务部工作时,始终本着“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精神,亲自参与制定救灾救济抚恤政策,并奔波于各地灾区,访贫问苦,具体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他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作为革命先驱,谢觉哉同志参与了中央苏区、边区政权建设,为中国法制事业和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谢觉哉同志一生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化。他虽身居高位,但始终将自己视作人民公仆,对子女和亲属更是严格约束。有一次,他的孩子偶遇机关食堂开饭,管理员想留孩子吃“小灶”,谢觉哉同志坚决反对,并要求孩子回家,嘱咐他们以后少去“小灶”食堂就餐。此外,谢觉哉同志在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期间,公家配给他一辆小车,他发现儿女用了车后非常生气,要求家人付了车费,并在党组织生活会上作了自我批评。1963年冬,谢觉哉同志故乡的生产队有人违反制度,私自上山乱砍树木。谢觉哉同志的一个儿媳和孙媳也参与其中,砍了几棵树。后来队里对砍树者进行了罚款,但顾及到谢觉哉同志的面子,原谅了他的儿媳和孙媳。然而,当这件事传到谢觉哉同志耳中时,他非常生气。他一向关心故乡的绿化,多次鼓励群众植树造林。他气愤地表示,他的儿媳、孙媳都是社员,应当一视同仁,违反了制度就要加重处理,并要求她们补交罚款并做检讨。很快,他的儿媳和孙媳按规定补交了罚款,并作了检讨。这些事件充分体现了谢觉哉同志?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深深敬佩和努力传承。
王凌波同志任云山书院校长期间,一日国民党肃清“共匪”,要来抓捕王凌波同志。一位学生听闻后急忙赶来通知校长躲避。当时抓捕队伍已进入云山村,王凌波同志慌不择路,路边一户民居里的村民急中生智借给他一顶斗笠,并指点他一条翻山出去的小路。王凌波同志于是戴着斗笠遮住脸,沿小路逃出了包围圈。这位村民仅仅是出于对书院先生的尊敬,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国革命史。也充分展现了普通民众对知识和教育者的尊敬与保护。
王凌波同志在宁乡云山书院任教期间,坚持民主办学,传播新文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培育出不少革命人才。他坚守“努力做一个为大众服务的革命者”的初心,为革命事业竭忠尽智,一以贯之。王凌波同志在诗中写道:“已是家亡国破时,要抽利剑斩情丝。十年艰苦今磨尽,重整旌旗报故知。”他曾三次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入狱并遭受严刑拷打,始终严守机密,坚定不移,还用“留得青山在,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语句勉励。1942年病逝于延安行政学院,终年54岁。
姜梦周同志在云山书院任教时,以豪侠闻名,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并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他改学堂为学校,与谢觉哉同志等一道毁掉“孝悌忠信”的牌匾,代之以“务勤崇朴、尽忠尚公”作为校训,废止跪拜孔夫子,禁止尊孔读经。他侧重应用文、史地、自然学科的教学,规定教员除教室讲课外,还要个别教授,每年必须上足42周课,尤其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教历史课与作时事报告中,他常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联系中国历史上的盛衰荣辱,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改革救国救民。当袁世凯同日本帝国主义签定“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到云山书院时,他马上召开学生和教职员工大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罪恶阴谋,号召师生发奋图强。展示了姜梦周同志作为教育者的风范和作为革命者的气概。他年轻时就表现出反封建意识,拒绝参加科举,选择探索新的人生道路。在革命生涯中,他积极参与爱国保路运动,被捕后仍坚定不移,出狱后立即加入学生军,开赴武昌前线作战,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英勇无畏的精神。1928年10月姜梦周同志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929年3月18日下午四时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杀害,终年46岁。
云山书院“宁乡四髯”的学生中,着名的杰出人物有甘泗淇、邓履平、刘雪初等?。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彰显了云山书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育人成果。

诗散文协会的同志参加的耕读会议仍在继续进行。只见主席台上,“红色文化统领绿色发展,教化为本全面乡村振兴”的对联令人振奋。耕读生活教育甲辰年会分享嘉宾李凤琴同志是自然农法践行者,创新实践的农民领头人,自留种保育项目技术委员会专家,她说“…对耕读生活,心有念想便一一不忘…”。革命家后代、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分享嘉宾刘首文同志等分享了“餐前15分钟,餐后一小时,以及用餐期间,不饮水和汤,不冲淡消化液”等清新健康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参加本次耕读生活会议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广东团队有一组是凤鸣阁董事长林丹娜一家,她带领孩子林熙(初三学生)和林麒(大一学生)三人都来学习体验乡村耕读生活,晚上是自带被褥栖居在云山书院,听来让人赞叹不已…。。约十点左右,耕读生活组委会宣布安排了“腰餐”(相当于二餐之间的点心)。紧接着便全体起立,诚意念诵《饭食之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后,每位参会者由组长负责到食堂领取一个“糙米饭团”,或盛于饭碗中筷子夹着吃,或就用自己的手掌握着一口口细嚼慢咽吞噬着吃,说是可使饭团更保暧可护胃。恰似重演六十年代的“忆苦思甜”活动…

组委会安排了李爱良同志负责,带领我们前往令人流连忘返的“仙女湖”进行了游览,返程中欣然接受了诗散文协会监事任子健同志破费为我们在双凫铺集镇预订的午餐,茶香饭饱之后,我们满怀不舍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按照各自心中的诗与远方,快乐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云山书院圣贤藏,粥饭思源心自香。
简朴饭团情思远,清新理念暖心房。
仙湖幽静风光丽,盛宴欢歌映夕阳。
耕读秉承新智慧,知行合一共辉煌。

作者简介:胡泽群,宁乡市诗联协会会员,微霞诗社会员。感恩时代,快意人生。
编辑:张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