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所在! 是“【淮调】的兴起,奠定了淮剧音乐的基础”。并基于此,进一步阐述【淮调】与【新淮调】【拉调】【自由调】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西路淮剧在剧目、表演风格上与东路淮剧的差别。为什么有差别?除了语言和地方风情有别外,我推理证明: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受到徽剧等大剧种的影响,定会比里下河地区要大些,所以文武兼备的剧目多些,表演风格上也较为豪放一些,更为成熟一些。――强调这些是为了表明,盐城的淮剧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遗了,对根基在淮安的淮剧还能不批吗!
比如为写好宋长荣的那篇文章,我也不知在以前评论他的所有文章中反反复复地耕耘了多少遍,酝酿、推敲、苦思冥想……写了一点,不满意撕了;写了一篇,不满意又撕了。掉了多少根头发,死了多少脑细胞,才在某一时候忽然跳出来一个“变”字灵光,才有了“形变更出神”之构想!
再者说,写宋长荣的文章并不是我的自觉,而是当时顾林青局长看到我写杨秀英的文章还不错,特意找我去谈话,强调指出宋长荣是现在的淮安戏曲第一品牌,以前写宋长荣的都是外地的,我们自己不写说不过去。不仅要写,还一定要写好!为调动起我的积极性,还主动关心我的住房问题。――而我如不付出艰辛努力,写出好作品,也对不住局长的嘱托和信任哪!
写杨秀英的,我查找学习了评论马金凤、筱文艳、袁雪芬等艺术家的文章,又反复将这些评论用来对照杨秀英的素材,加以融合,加以整理。再动用我原学过音乐专业对作曲知识、创腔手法、声乐技巧等的认知,从理论上总结评介。
撰写剧种的艺术特色,以及戏曲博物馆的布展方案所付出的艰辛,那就更多、面也更广,就不去一一诉说了。
“艰辛耕耘”,不仅表现在内容的萃取上,也表现在对文章的布局安排、语言的锤炼等等方面。如我写出的文章往往在形式上有着“诗词提炼,助记易传”的特点,其中也学着运用了一些汉语言诗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增加一些评论性文章中的文学色彩。如给王瑶卿大师的文章最后提炼的【清平乐】——
通天教主,四大名旦辅,流派纷呈源鼻祖,盛颂梨园汤武。
创兴行当花衫,领衔乾旦开先,杨柳新翻最擅,空前启后奇贤!这首词只是将王大师的突出成就加以罗列,大实话、大白话,并无诗词的意境可言,但有了这首词是不是可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呀!而如从“艰辛”的过程来说,别看只是大白话的罗列,那可是要在熟悉所有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否则,就不可能把这些大白话凑到一起来,更不会从格律上还要符合填词的规范要求!其中还有诗文学中的“用典”表意法呢。
也有的词作还是有点意象可言的,比如给宋长荣填的【清平乐】,就是用他的原名宋“宝光”来作为意象而生发出来的,以“宝光”寓其成就辉煌、国宝地位。——
宝光辉耀,神韵岂天造?幻化婀娜逾窈窕,燕瘦环肥皆妙!
“红娘”俏媚憨甜,,“二尤”楚楚怜怜,个个纷呈异彩,俨如国宝争妍!
还有一首【沁园春·荀艺长荣】就带有赋的铺叙和对仗的特点。——
妖妖娆娆,娉娉嬛嬛,俏俏娇娇。看红娘传柬,春兰喜报,玉奴斥莫,三姐悲懷。台步翩翩,指儿点点,舞袖飞翻曼转摇。更怜爱,那灵灵媚眼,款款蛮腰。
啊呀其趣难描!再听那,腔儿惹醉酶,妙!雪风掺搅,声情并茂,婉柔甜润,亚赛尧韶。台港疯魔,美加盛誉,主席瑞环赐墨钊。
噫嘘矣,愿长荣荀艺,岁岁朝朝!
为周信芳大师填制的一首【庆千秋】既有赋的铺陈,也有意象,还有隐喻,且饱含故乡人缅怀的深情――
降瑞麒麟,忆淮阴楚子,恒信永芳。登台七岁优孟,弱冠名扬。宗师一代,创麒派、万古辉光。明憎爱、“移风”“遗恨”,终生“海瑞天祥”。
徐策“跑城”为国,展劲苍豪放,轻重弛张。萧何追回韩信,情味深长。开来继往,喜今朝、艺润众芳。修故居、祈君仙降,麒麟瑞兆故乡。
给荣光辉填制的【卜算子·咏剑】,意象之中还带些哲理,而两次嵌入他的名字更显遣兴娱宾、以词会友的情趣
荣誉铸功勋,光绚凭才干;辉耀由从百炼来,愈炼愈精湛。
精湛蕴丰神,形塑融情感。且把荣光作宝炉,再塑新辉灿!
但愿我艰辛耕耘出来的这些拙文,也能成为淮安戏曲评论史上的“有效积累”,对淮安戏曲的宣传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3年7月于樱花小区




破除镣铐论 提倡沙袋说
(代前言)
朱 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不是一定要学习格律才能写好诗词的,早在格律出现以前的诗经、楚辞、古乐府等,均大有上乘佳作;诗歌创作发展到近现代新体诗歌时期后,突破格律写出来的好诗佳作更是很多的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里面有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凡是具有格律诗词功底的作家写出来的新诗,都会带有中华诗词所特有的韵律美感。比如:《送别》《再别康桥》《义勇军进行曲》等等。
这是因为诗词格律是在中华汉字所具有的一字一声一意这一最为本质的基因基础上形成的,是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时自我强化的艺术规范,也是造就唐宋诗词走向辉煌的一大法宝,依照格律形式创作出来的诗词,最具有中华诗词文学的艺术特质――情感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格律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唐宋诗词在世界上最能代表中华文学样式的根本所在。
对于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理应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抑或可以说,传承和弘扬中华诗词格律这一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热心文化事业者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诚然,也还有不少朋友想写,可又觉得格律不好学、难把握,说什么就连文学名家们都说过,用格律写作诗词是戴着镣铐跳舞,太受束缚了,于是,就敬而远之放弃学习了。
其实呢,这是因为还没进入诗词韵律园林里面,还没有体会到诗词韵律这一春色美景的缘故呢。
诗词格律不单是古代文人写作诗词时自我强化的艺术规范和优美形式,而且还是文人们遣词造句时需要反复推敲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通过依照格律“填写”诗词的磨练,就必然会较快地提高文学修养的功力,进一步提高写作诗词的能力。
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有一段关于“依声填词”时,自己深切感受之语,非常值得我们去细加体会和品味:
守律诚至苦,然亦有至乐之一境。常有一词作成,自己亦既惬意,似乎不必再改。唯具律细勘,仅有某某数字,于四声未合,即姑置而过存之,亦谁为责备求全者。乃精益求精,不肯放松一字,循声以求,忽然得至隽之字。或因一字改句,因此句改彼句,忽然得绝警之句。此时曼声微吟,拍案而起,其乐何如!虽剥珉出璞,选薏得珠不逮也。
这是清末况周颐所说的在填词时的大概过程(撰写格律诗时也是一样的)。填好了一首诗词以后,自己觉着还不错,只有几个字与格律所要求的平仄不合,但大体上来说自己己是很惬意的,似乎不必再改了,谁还能求全责备吗?可是,可是后来想想,还是要“精益求精”啊,于是循声以求,忽然得到符合平仄要求的字了,而且“至隽”,比原来的不合平仄的字更为合适、更合心意,更合自己抒情言志的要求!还有时,因为改动一字而需要把整个句子都改了,改了这一句后,还得把另一句也改了。就在这样改来改去的情况下,“忽然得绝警之句”啦!一一啊呀,这个时候你看他高兴的呀:“曼声微吟,拍案而起,其乐何如!虽剥珉出璞,选意得珠不逮也”!
从况周颐“依声填词”时由“至苦”到“至乐”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也体会到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甘苦,以及贾岛《题诗后》中“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艰辛和欣慰吧。――是“格律”强迫着写作者必须去反复的“推敲”,反复的修改,直到自己非常满意为止。
古人把诗词格律比喻为绣花时的底样,或是学写毛笔字时描红的范本,或是制作砖坯时的模具,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而我呢,把依照格律写作诗词,比作练习跳高、跳远,或短跑、长跑时,或是道家练习飞檐走壁等轻功时绑在腿上的“沙袋”,连同古人的花样说、描红说、模具说一起,总括为“辅助工具说”。
――所以可以说,诗词格律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辅助工具”,就看我们是使用还是不使用了。只要认真地去依声填词,抑或从依照格律填写绝句、律诗开始,就会有从“至苦”到“至乐”的感悟过程。
——只要去学习和实践,就会有非常真切的体会。
朱林老师的这两本专集加上《词调构成探微》,是我市戏曲与诗词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感谢朱林老师为淮安文化事业作出的宝贵贡献!
朱林老师著《词调构成探微》
时代的车轮已经进入2025年了。我衷心的祝愿朱林老师创作丰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202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