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传奇故事
戏说“无头石人”
作者/刘文亚
历史总让人品味,神秘总让人百思不解,传奇总让人思索,故里的“无头石人”之谜更让人疑惑难解!
曾记得,我们小时候放牛,看到在谢庄村石牌偏东南方向约500米的泥泞且弯曲的小道旁的茅草丛中露出地面有不少“无头石人”,这些石人接近500米的西北方向有一片横竖“一线”的黑松林。可悲的是这片黑松林毁于文革期间,如今成了历史;再向西北距老松林近千米有一大墩,它位于谢庄村龙庄组东南方约500米左右……这也许是大概,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特别,也许是自然安排,也许是特别的特别。
可是这些石人,怎会没有头?当地人相传于汉代末动乱期出现,这些石人每到晚间,就会到附近村庄作恶,百姓难以忍受其罪孽。故此,当年地方绅士向上禀报,经实地考察,事实清楚,毫无夸张。之后,朝廷派御使又一次亲临当地考证无误,随即便派巫师,在深夜间将干坏事的石人全部斩首。
从那以后,当地百姓过上了健康安宁的生活,老百姓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感谢天地赐福,绅士出力,帝王恩惠。
看看今天,想想明天,历史事件总让人记忆犹新,传神故事总让人引发幻想,多彩世界总让人奇思妙想。
更耐人深思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有一户人家,将无头石人挖后用在猪圈上,结果差点家破人亡。后来出于神化,无奈之中该户烧香拜佛,又将无头石人放回原地,方获得平安。故此,人们更对“无头石人”产生一种无意的敬畏!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深信在党的文化思想指引下,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会有一天“无头石人”的神密诡异一定会被揭开。
让我们学习历史,尊重历史,研究历史,创新历史。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不忘历史,爱国爱家,奋发向上,廉洁自律,担当使命,除掉那作恶多端的"无头石人”,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注:无头石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鲍集镇谢庄村石牌东南(罗庄乱茔地)旁。
刘文亚、男、1951年3月出生,江苏省盱眙县人。1971年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为盱眙县诗词学会会员、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
1971年出于对文学爱好,《管好用好广播 收听党的声音》处女作在泗洪县全县通讯员工作会议上广播录音交流。
区划调整后,鲍集划归淮安市盱眙县管辖,至此,本人在原中国语文学会副会長、《校园文化》主编孙道正先生、原盱眙县作家协会名誉会長、散文学家、江苏省小学语文编审马培文先生鼓励支持下,工作闲暇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于《盱眙日报》《淮安日报》《校园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城晚报》等发表。诗词作品曾获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吉林诗词创作奖等。
2012年退休后,在盱眙县诗词大家田超、金科、王兆浚、侯明铎、李厚仁、魏继志、洪亮、武斌、朱洪涛、林文斌先生以及著名诗家杨学军、曹艳玲等等的热心帮助下,从事诗词创作,有近千篇作品分别发表在《穆店诗草》《分金亭诗词》《楚东诗词》《玻璃泉女子诗词》《都梁诗讯》《宿迁诗词》《连云港诗词》《吉林诗词文学研究》《長白山诗词》《心潮诗词》《九洲雅集》《诗情墨韵颂江城》《九洲抗疫集锦》《诗词翰墨集锦》《东辛魅力七十年》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集》《中学教育教学与管理》《略谈中小学语文考试》《试谈后进生的转化》《语文教学荟萃》《气管炎》《石板路》《无头石人》《咏鲍集》《走进鲍集》《咏荷花》论文、散文、小说、诗词、杂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