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杜先锋
我离开故乡,已在城市过了数十个年。今又到年关,感叹着岁月的流逝,不禁忆起儿时过年那些事。
一
过去的乡下,虽然缺粮短柴的,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事无成事事成”。乡亲们用汗水浸润土地,滋养秧苗,把希望播洒在田野上,勾勒着幸福蓝景。进了腊月,就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令了。但是,过了冬天春天就要来临,此时人们并未影响迎春的热情,过年的烟火渐渐地燃烧起来。
小时候,过年意味着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服,充满了期待和喜悦。于大人则不同,是压力,是窘迫。一进腊月,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们开始忙活起来。
因为缺钱,置办年货要卖些自产的土特产。那天,北风凛冽,雪花肆虐,寒冷死死地控制了整个世界。父亲推着满满一车芫荽,朝陆房集赶去。心里划算着,换了钱先给孩子们买吃的,玩的,装饰的,给家里添置些茶壶茶碗暖水瓶之类,还要请些祭祀用的香支、火纸什么的,心里美滋滋的。满满的希望,竟溶化了寒冷。伫立在摊位前,父亲眼巴巴地盯着每位过客缓缓移动。大半天也没人问价还价,他只好推起车子奔安站集而去。雪大路滑,步履维艰,赶到后集已散了。饥肠辘辘的他,想买点吃的又舍不得,强忍了两个多钟头,回到家整个人瘫软下来。
春节处于农闲时节,是人们走亲访友娱乐消遣的悠然时光。 干粮、菜蔬、饲料等人畜所需都要提前储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一大堆活儿等着母亲去做。老人家踮着小脚,磨玉米、小麦、地瓜干,碾猪饲料,整天地围着磨道转啊。地瓜面是用来滚煎饼的。我家没有女孩,每到滚煎饼,须得聘请族里或邻居的大姑娘、小媳妇来帮忙。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完了再送上包煎饼。母亲是大户人家出身,大方着呢。因而凡家里需要,街坊邻居都喜欢来帮忙。
“少年不识愁滋味”。寒假里,孩子们不必关心家里的活,作业也很少,尽情地玩耍啊。玩的花样很多,弹琉璃球、打耳、踢毽子、滚铁环等等。游戏里也加持了年味,赢炮仗、滴滴筋、摔炮等等。杜云河是长我两辈很厚道的发小。我俩常弹琉璃球赢炮仗。我们流着清鼻涕,手皲裂出许多血口子,开裆裤露出的屁股冻得通红,也浑然不觉。直到天黑得看不见,娘召唤回家吃饭时才散伙。他技术强,击中球的概率大,往往是赢家。我呢则记性好,故意混淆帐目减轻“债务”。小爷爷也模糊了,认了呗,即使这样也常常忘了“催债”。
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过年系列活动的第一站。相传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成道,佛教徒会在这一天煮粥供佛,以纪念佛陀修成正果,慢慢地演变成民间的节日。虽然日子过得拮据,母亲仍精心制作腊八粥供我们享用。小米、绿豆、豇豆、干枣等,尽可能多的凑和,熬出的粥,色香味具佳,芬芳浓郁。腌制腊八蒜,培育蒜苗盆景也是腊八节必须要做的,老人从不嫌麻烦。于是乎,年味渐浓起来。
整天忙事的人,活得充实,日子过的也快。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也叫辞灶日。据传,朱元璋年轻时很穷,过年时想在肉铺赊个猪头,但店主不赊给。他忿忿地在墙上写下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两个年。”坐皇帝当年腊月二十三,突然诏告天下过小年。圣旨传到南方迟了一天,南方人就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于是便有了大小俩年。传说而已,你可别当真。可是,它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享有的崇高地位。
小年一大早,父亲便动员家人起来扫尘。先进行分工,讲具体要求,旮旮旯旯,不留死角。小孩子也被要求参与进来,是进行劳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吧。晚饭一定吃顿掺和着地瓜面的饺子。我吃饺子时饭量大,不亚于成年人、壮劳力。辞灶是有仪式的,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一碗供在灶台上,再烧半刀火纸,将饺子汤淋在纸灰上。然后跪拜灶王爷,祈求护佑家人平安,祁求来年风调雨顺。
“过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小年过后,进入年活动高峰。父亲读过国立曲阜师范,后又进修了共产党干校—泰西公学,称得上文化人。街坊邻居有红白喜事,喜欢来请他帮忙料理仪式。过年更是忙个不轻,应聘为娶媳妇嫁姑娘婚的写对联、喜帖、请柬什么的。有的会请他吃顿饭,别无所求。帮人做事,父亲乐此不彼,甘之如饴。如他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腊月二十八是安庄大集。父亲提前一天把我们哥几个的头剃个精光,为的去赶一年中最热闹的花集。几个光头挤在人群里,十分耀眼,堪为一道靓丽风景,引来阵阵笑声。哥几个浑然不觉,聚神体验闹市的繁华,感受厚重的年味。
三
当月亮由圆变扁,由扁而成蛾眉时,年终于到了。年三十一早,父亲研好墨,铺开红纸,开始写自家的春联、字幅。到午饭前,大门上、各房间门上都贴上了对联;窗子上贴“福”“吉祥如意”等字样;猪圈羊栏鸡舍前也贴上“六畜兴旺”红条。满院红彤彤的,喜气洋洋,年味浓重起来。
布置家堂,请家神是年节更重要的礼仪。
下午,堂屋的北墙上挂起了家轴。家轴是家谱画轴。上端是始祖考妣端坐在供桌正位。中间,一排排格子里写着列祖列宗的名讳。下部是个三进三出的四合院,每层院落门口都有两个侍童守护。大宅院的豪华气派,彰显着家族瓜瓞绵绵,尔昌尔炽之盛势。挂好家轴,父亲在牌位上逐一写上神灵的名讳,按顺序摆放在供桌上;端上三牲供品,对称地摆在牌位前面;再请上香炉,填入小米或其他谷物,燃着三柱香插上去。经此布设,堂屋里瞬时庄严肃穆起来。父亲指着两把太师椅说:“祖宗的位子,莫要坐上去。”我们谁也不敢靠近,直到送神归去。
在我们家乡,请家神是男丁们的事。傍黑时分来到祖坟林地,摆上供品,进香烧纸叩拜,恭请列祖列宗入家堂过年。途中由长者念叨,“长辈回家过年,各路仙王请让路。”
懵懂年代,只觉得这些行为很神秘。如今忆起,闻着香火的芬芳,看着青烟在先祖画像前缭绕盘旋的那一刻,仿佛置身于仙景之中,由肃穆而虔敬,由虔敬而崇拜,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这应该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四
那时的年夜饭,饺子是主角,也有的炸鱼、煮猪下水……。年夜饭是个功夫活,光做饺子也得个把钟头。男孩手笨,帮不上母亲忙。等一切做好,端上餐桌,是个很长的过程。老人家被满满的幸福感所裹挟,累并快乐着。天黑后,可以燃放烟花爆竹了。孩子们如出笼的鸟儿涌到大街上。有带二脚踢的 ,有带雷子的 ,还有摔炮、窜天猴、鞭炮等。为了炫耀,顽童们争先恐后地燃放。五彩缤纷,亮点纷呈,极其壮观。不少成年人也来围观。人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其乐洋洋者矣。那年我放炮仗时,不慎把一发小的棉袄烧了个洞。惹了事端,吓得我直哭啼。一哥们很担当地出面调解,小大人似的。纠纷以我赔偿五个炮仗和解,大家相安无事,年味持续浓郁。
爆竹声声中,吃年夜饭守岁拉开帷幕。我们家乡称之为“熬五更”,主题是庆祝一年的辛勤劳作,展望来年的美好前程。人们把水萝卜切成正方形,上边挖一个坑,到进豆油,搓棉捻儿做灯芯,做成盏盏灯烛,把整个院落照得通亮,灯烛通宵不灭。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五谷丰登,家中财富充实。
饭前先要祭拜祖先和神明,表达孝敬和怀念之情,祁求保佑家庭平安。先将刚出祸的饺子供在家神牌位前,在供桌前烧纸送“零花钱”,全家人行跪拜礼。其过程严肃而庄重,崇敬而虔诚。强烈的仪式感,润物无声,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
吃年夜饭守岁,酒是烘托气氛的重要角色。下酒菜是一盆带几片肥肉的炖白菜。菜肴不够,饺子来凑,“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地瓜干酿造的白酒尤能催人渐入佳境。酒助雅兴,老人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故事。每每我都听得津津有味,收获颇多。关于龙戏珠的故事,据父亲讲,河北青龙县是满族人相对集中的地方,青龙便成了满人的象征。清灭明以后实行文化愚民政策,诏告天下人,过元宵节必须饺子(珠宝)面条一块煮,取“龙吞珠”之意。“龙”为青龙,“珠”为朱家王朝,寓意清朝取代明朝是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国运必昌。以此统一意志,维护稳固天下。我以为,此典故有“高大上”之嫌,不太接地气,倒是奶奶的故事更引人入胜:除夕夜一小偷潜入大户人的家堂,吹灭蜡烛,把桌上供品悉数装进袋子,逃离时与主人撞个满怀。主人没有责罚,却说了些安慰话,另装了一大包吃的用的,用马车送他回家与家人过了个好年。又一天凌晨,此人从大户家路过,惊愕地发现大门前吊着一个死人,是坏人有意陷害主人。其急忙上前将尸首解下,抗到野外丢了。主人因而避免了一场官司祸患。此事在我幼稚的心底里埋下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种子,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极具教化意义。
子时过后,阳气升发,万物滋生,新年来了。初一,拜年的队伍万人空巷。过了初一,跟着大人走亲戚拜年,尝遍了糖果,听惯了吉祥话,享足了大家庭的亲情。
过完年,春回大地,新的一轮农业生产又开始了。乡亲们继续亲吻黄土地,播种新的希望。
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人们在希望中长大,又在希望中变老。老了容易怀旧,谨以此文纪念儿时美好的时光,浓郁的年味。
2024年腊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