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冬韵(短章四题) 文/才登
同宝山
这是今年第三次登同宝山(同宝岗)了,前两次都是在夏天。
隆冬时节,伴着清晨的日出,当我们一行人站在海拔4024米、温度零下30多度的同宝山之巅的时候,不可遏制的西风吼着没有歌词的长调,挟着雪粒徒手上山,将山顶上的我们吹得前仰后合。而山脚下的雪原和远处的青海湖像煅烧过的白银一样流光溢彩,尤其是那些远远近近,高低起伏的山脉,如镇守草原的千军万马。比起前两次的到达,这次让我真正领略了这座大山的威严和内涵,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记得那是在七月,盛夏的同宝山云雾缭绕,繁花似锦,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仿佛是搁置在滤镜下的一块碧玉,泛着明艳的光泽。山下的露营基地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游客,看得出来他们多半都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他们三五成群举着相机、手机行走在大山大湖之巅,穿梭于光辉历史之间,徜徉在“红色”海洋之中,激动和兴奋时常溢于他们的言表。
同宝山是一座红色之山、智慧之山、信仰之山、巍峨之山。它不但是“两弹”精神和民族智慧的完美结合,也是海晏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靠山,更是为了国防建设而遗弃家园、千里西迁的达玉部落寄托哀思和乡愁的圣坛。
传说很久以前,达玉部落的先祖从遥远的阿尼玛卿来到青海湖北岸,在这里饮马洗剑,游牧转场,如牛羊一样舔食这块草原的苦涩和甘甜,他们常常被同宝山的雄伟和青海湖的湛蓝所感动。面对大山大湖,他们曾匍匐于地哽咽着祈祷:
“圣山啊,
我以双膝跪地的姿态
与大山大湖亲吻
然后,请允许我
带着我英雄的部落
永久依偎在你的周围… …”
传说这里也是西王母(阿奶贡麻坚茂)的故乡乐土,也是穆天子的下都圣地。(山海经)记载,“西王母虽以昆仑为宫,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由此看来,王母住处不仅仅只是昆仑黑海一处,同宝山、青海湖、念青夏格日、孟达天池皆为她的行宫别墅。所以环湖游牧民族是西王母后代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走上天然的栈道,青海湖在不远处像一只巨大的银碗,将一湖美酒般清冽的湖水敬献在同宝山面前。风吹着湖面的水一点点聚合,又一圈圈荡漾开去,冰凌如碎银点点,在湛蓝中银光交错,不一会儿,太阳升高了,整个湖水便又恢复了湛蓝的原色。
太阳一晃就是一团火,一团赤白赤白的火,这火焰照在雪原上就成了纯白,是那种耀眼的白。
相传远古的时候,金黄峭拔的高原行走着古拙质朴的白色生命,传说格萨尔王的爱将嘉察夏嘎的大军就是一袭白袍,白衣白马的将士们大战霍尔,追击黑帐,气吞八荒,勇不可当。更为蹊跷的是,马在获胜的欢呼声中四蹄变成白色的翅膀,马在腾飞,在古老的同宝山上敲响了古铜色的太阳。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满天飘雪,所有的山都会一夜白头,迎合着英雄们崇尚白色的喜好。
而今,在这块尚武的土地上,远古的马队、吐谷浑的铁骑、格萨尔的剑鞘、达玉部落最先的荣光都已随时光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两弹”的成功研制和民族的雄伟脊梁。
此刻,在无尽的朝霞中,尽收眼底的是红色的金银滩草原——我母亲的故乡。
岗什卡
岗什卡,又名阿尼岗什卡,藏语意意为雪山之尊,位于皇城蒙古族乡东滩村北部,是祁连山东段的最高峰,海拔5254.5米,距门源县府54公里,距省会西宁164公里。又因山体高大,雄浑厚重,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所以山上有大面积的现代冰川体,山巅积雪终年不化 ,是中国唯一一座离城市最近的高海拔雪峰,深得登山爱好者的青睐随着冬季旅游的不断深入,柏油路已铺到雪线脚下,仙界的宫殿以冰雪的形式坐落于人间的岗什卡。
连心瑶池,碧波荡漾;七彩飞瀑,抛珠溅玉 。最是那“山一般大,海一般阔”的大火锅,煮沸的不是食材,而是门源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站在雪山脚下,不由让人产生许多疑惑和遐想。在漫长的光阴里,是谁的鹰隼将天地钟爱的冰雪从沉睡中唤醒?是谁的热情给安多十三座神山之一的岗什卡赋予了时代的新生命,让它心甘情愿揭开神秘的面纱,迎接五湖四海的看客?并在久远的天空下轻声吟诵有关于西王母和周穆王、有关于神山和青鸟的道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听着这样的歌谣,心灵顷刻间被一种某名的孤独包围。
凝望岗什卡瀑布,是彩色的堆绣?是壮美的组合?还是一副高原绝妙的油画!它让冰瀑在严冬的垂爱下酝酿出七彩长虹,迎来雪山最辉煌、最浪漫的时刻。
曾去过无数次岗什卡,也曾徒步登顶,领略过“一览众山小的”壮美,但无论攀登也好,祭拜也罢,去一百次就会为你呈现一百次不同的景象。时而晴朗湛蓝,时而阴风凌冽,时而如梦如幻,时而唯美炫丽。
此时, 夕阳西下,青铜之光慢慢覆盖住周围的草原,雪山如一位坚定的老人,紧闭起厚重的山门, 在浓重的暮色下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
盆景湾
祁连县是河西走廊和祁连山的交汇地带,是著名的汉藏走廊,丝绸南道。被誉为“天境祁连”“东方瑞士”。
我们来到祁连县五A级景区阿咪东索南侧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蓝松白雪和巍峨的大山组成了一副层次分明,基调雄美的油画,虽然有点风、有点冷,但环境的幽静和布局的浪漫,让我们心旷神怡,久久不愿离去。
“阿咪东索”是安多藏区著名的神山,此山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阿咪东索”:意为“千岁老者”或“千兵哨卡”。
传说当年岭格萨尔王与霍尔国大战时,岭国宰相阿尼夏格日安排了一千个哨兵镇守此山,以防敌军进攻。自此,无论藏族先祖还是今天的信教民众都敬其为祁连地区乃至整个安多藏区的众山之神,成为祁连大气磅礴,钟灵毓秀的地理标志。
美丽的 “盆景湾” 就夹在阿咪东索和祁连南山之间的、以松林为背景的美丽港湾里,景点虽小,但却美轮美奂。南山的冰川灌木、北山的石林柏杨,将这里围成了一处独一无二的仙境,湾中气候宜人、景致如画。
所谓“盆景”就是由许多形状各异的高山沙棘点缀而成的美景,成片的沙棘树,没有一棵是相同的,有的笔直如松,有的婀娜多姿;有的接近胡杨的沧桑,有的赋予龙鳞的奇特;有些圆润独特,有些别致精美;有些头顶摇曳的红果,有些弯腰拜向圣山。
眼前群山静默,栈道通幽,到处是粗线条的黑白灰。在这样一处既有毓秀清爽又会心生诗意的冬林松涛,幽静港湾间,假如有缘人漫步其中,花迎潮送,相伴千年,又该是多么浪漫迷人的旅途啊!
这样的景致让我想起著名作家老村先生写给祁连冬季的诗:
冬来了
我要写一曲冬天的歌了
我要将自己的心交给这冬日的金风
我要去看看长别的酒盏里祁连的冬景... ...
来吧!这里真的太美了。
圣湖湾之断崖
那是一个异常清明的早晨,我们从刚察出发来到了青海湖著名的景区——断崖。是的,“断崖”。它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适合抒怀的地方。
断崖像一道天堑一样伸进青海湖西北角,将圣湖湾所在的湖水一分为二,经湖水数亿年的拍打形成了一道数十米高的悬崖,成为今天青海湖地区的重要景点之一。站在断崖上,你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你可以俯瞰青海湖的宽阔湛蓝,也可以观望黑云一样在湖水里翻滚的鱼群;你可以回味仓央嘉措道歌的深情绵长,也可以感悟海滨藏城赋予断崖的诗情画意!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其实,人生的行走,包括我这次的出行,不就是为了遇见最美的景和有缘的人吗?比如断崖,比如同宝山,比如那夜在藏城的酒歌。
旭日初升时,我们站在几十米高的断崖上。
此时,晨风轻点着节拍,波光粼粼的湖水在眼前泛起层层涟漪,那透明的光焰仿佛会照见每一个人的灵魂一样,漫无边际的湖水四周盈满了冰花,像一只镶了银边的碗一样,雪水的气息带着些许咸味自银碗里飘出来,每个人的发梢和睫毛上都落满了霜花。
站在圣湖湾景区,“拉则”、湖水、经幡、玛尼石堆组成高原独特的美景,而伸向青海湖的断崖像极了大地的一只手臂,与搁浅的礁石十指相扣,万年不弃,让观者为之动容,为此伤怀。
太喜欢断崖的冬季了!这浪漫之地,除了“岗风”、冰雪、沙尘,也盛产湟鱼、羚羊、歌舞和信仰。
如今,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高原湖泊与海滨藏城的魅力鼓点在这里敲响,那涤荡污浊、澄澈心镜的青海湖;那滋长浪漫,忠贞守望的断崖,无不让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驻足观望,一叹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