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长歌卷》花絮之五: 细析“铁味”说剪裁

我们铁道兵战士喜欢自称为“老铁”,好听还有劲,显着挺亲切。于是老铁的文化人就有了一个引申词——“铁味”。兵网这次编纂“英雄铁道兵丛书”,就有一个约定:入选作品中,有“铁味”的应该占主体,就是大多数都得有那个“铁味”。

深入细究一下,怎么就算是有“铁味”呢?写铁道兵的是有铁味的,这个应该没有疑问。是铁道兵写的就都有铁味吗?不是铁道兵写的就都没有铁味吗?如何界定呢?

我们《铁道兵长歌卷》是这样处理的。按照来稿的内容,我们将全书分为“铁血篇”“军旅篇”“家国篇”,还有“山水篇”。
“铁血篇”是直接描写铁道兵的,比如李武兵的《龙均爵,党的好儿子 》、孙映的《我们的名字叫老铁》,还有朱海燕的《关角隧道的前世今生》,那就都是铁味浓烈盛气凌人的。这个不容分说,铁味毫无疑问!
“军旅篇”就是描写军人生涯军营生活的。比如刘金忠的《最后的军礼 》、王振江的《新兵入伍军训感赋 》,还有远方的《战友颂》,更是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都喜爱的军旅佳作。这部分内容包含铁道兵生活又不限于铁道兵范畴,但是铁道兵是军人,这些无疑应该是长歌卷应有的内容,也是铁味。
《家国篇》,是歌颂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内容。比如邱光明的《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路(组诗)》,远方的《百年红船 光耀百年》,还有朱海燕的《告别昆仑 》,还有王超英的《我来自何方为了谁 》等等。这部分内容强烈地抒发了铁道兵战士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对党对祖国的挚爱,是信仰是力量的源泉。长歌卷当然不可以缺乏这部分内容。
第四篇是《山水情》,反映了我们老铁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和赞美。比如孙善武的《黄河放歌》,李汪源的《紫阳, 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还有郭辉的《登长城抒怀 》,陈龙顺的《深处的小巷》,孙建军的《雁门关下》等等。阅读这些深情的赞美诗,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长年战斗在深山老林的老铁们,那么无怨无悔?他们眼中常含泪水,因为他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纵观全书四个篇章,都是老铁们发自心底的对铁道兵、对解放军、对党和国家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歌都是有铁味的。

我总结了一下,这里有三个要素:一作者是老铁;二作品写老铁;三作品好,真善美。也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三要素齐备,毫无疑问当然入选;第二种情况: 作品好是必须要素,如果作品不好,那么其他两个都有也不行。第三种情况:作品好又是写老铁的,即使作者不是老铁,我以为也应该入选,比如魏巍不是志愿军他就写了名篇《最可爱的人》;名人的好办,就是无名氏,诗很好也可用,英雄别问出处啊!第四种情况:老铁写的,作品真善美,但不是写老铁的,行不行呢?大家的看法似乎有分歧。我的分析是老铁写的,作品真善美,也没有政治敏感,不管写的什么都不要限制入选。重点题材固然好,铁兵内容最主要,其他的也可以有啊。毛泽东的《蝶恋花》“我失骄杨君失柳”就是悼亡诗;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送行诗;节日贺诗好的更多。后两种情况,只要我们控制好数量不要喧宾夺主即可。至于不是老铁写的,也不是写老铁,那就算作品好,她可以进《中华诗选》,但是《铁道兵长歌卷》不用。

丛书还有多卷尚在编撰之中。以上一家之言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