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中有永远的乡愁
——访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陈红
记者 王吉城
陈红,河南商水人。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图书策划人,童书阅读推广人。策划、责编的图书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五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诗刊》社李杜诗歌奖,入选首届“中国好书”六一专榜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散文选刊》等报刊。担任文学策划的作家专题片在央视播出。
“我由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成为一名为广大读者策划图书的编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喜欢文学。我爱读散文,喜欢散文的美丽与灵动。它以轻骑兵的身姿走近我,我以崇敬之心走近它。”1月14日,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陈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红说,在她编辑的学生散文读本中,就有周口作家刘庆邦、姚化勤、董雪丹等的文章,文章中呈现的家乡情怀令她感动,一如周口日新月异的美令她感动。
“而写散文,是因为它能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中静下心来思索,整理思绪;它带着我回溯到童年、青春的河畔,欣听风吟,怿乎水声。”在北京工作多年,家乡在陈红的心中仍是如此之美。
关于散文写作,陈红表示,散文写作与作家个人经验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所谓个人经验,多指作家的童年经历和故乡记忆,很多作家写散文都是以童年和故乡为起点的。在记忆中烙下深深印记的童年经历、童年体验,以及故乡记忆、乡情乡愁,一般会成为作家早期散文写作甚至是绵延整个写作历程的原动力。
陈红认为,散文写作与作家阅读经历和阅读半径之间有较大的关系。作家的阅读经历,往往会通过文字传达出很多信息,让读者在阅读中触摸到作家的心灵,同频共振、气息与共。特别是学生读者,看到某篇散文后,会记住其中美好的句子,甚至经常吟诵,这就是散文的语言力量。
“作为一名散文作者和图书编辑,我希望书写家乡的好散文越来越多、书写家乡的散文作者越来越多。为此,我愿意为散文、为家乡献上一份力量。”陈红说。

好散文贵在“真”“善”“美”
——访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何南
记者 王吉城
何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获《人民文学》征文比赛一等奖、冰心散文奖、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第五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第十二届“书香昆明”云南好书十大人气图书奖等。出版儿童文学作品十余部,其中《学校保卫战》入选央视电影频道“优创计划”首期意向合作项目。新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入选中宣部国家文化英才专项扶持项目、云南省委宣传部2024年滇版精品出版工程专项资助项目。
“好散文贵在‘真’‘善’‘美’……”1月14日,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何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谈及散文的“真”“善”“美”,何南表示,所谓“真”,是将自己心中最真实、最真诚的东西拿出来;所谓“善”,是将“善”植入文章,让读者感受到善良的温暖;所谓“美”,就是散文的语言要“美”,让读者通过美好的文字与“美”相拥。
“我的童年混合了泥土、庄稼的清香和鸡鸭牛羊的倾情合唱,这些乡土味满满的元素,经数十年时间发酵,成为我的文字。”何南说,写乡村是向读者传递快乐,将快乐吸纳进笔尖,释放在文字中。
“我小时候,乡野的风是甜的,月亮有清澈的大眼睛。它‘诱引’着我不忍早睡,和小伙伴在村里捉迷藏到深夜……这些美好沉淀成记忆,涌进我的笔端,成为乡村题材散文的基调。”何南说,他曾回到工作过的学校,唤回过往、重温记忆、捕捉意象、寻找灵感……总之,要写好乡村题材散文,就要脚底有泥、心中有光、笔底有情。
“只要孩子们心中仍有对故事的渴望,只要我的笔尖还能流淌出灵动的文字,我便会矢志不渝地写作。我的职业规划既明确又灵活,让灵感与机遇在其中自由穿梭。”作为致力于儿童文学和散文创作的作家,何南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执着与坚守。

将家国情怀化作创作的力量
——访著名作家蒋建伟
记者 刘华志
蒋建伟,1974年出生于河南项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版权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年关》《水墨色的麦浪》,歌曲作品《中国粮》《把我交给你》《大地麦浪》等。曾获湖南、河南、江苏、陕西等省“五个一工程”“群星奖”等奖项。
“在当下自媒体的加持下,‘散文热’现象盛况空前,中国散文的创作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呼唤更多的经典散文,我认为要从身边事、家乡事写起,一点点积累素材、开阔视野……”1月14日,著名作家蒋建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谈及散文创作,蒋建伟表示,在两个方面可以比较直接地介入散文创作:一个方面是传统题材,如亲情、故乡、传统节假日等;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独有的题材,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等,所写的题材别人没有或者拥有的人特别少。
“现在,每期的《海外文摘》和《散文选刊·原创版》杂志里,有60%到70%是写回忆母亲、写故乡题材的散文。十多年来,我连续推出了‘父亲的故事’等栏目,有意识地让大家写父母、写老师。好的散文一定要真实、朴实、直抵人心,只有把心里话全都掏出来,把故事讲给读者听,读者才会被感动。”蒋建伟表示。
“爱国如家,是我辈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周口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希望,也见证了家乡的变迁与发展。”蒋建伟说,家乡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是他心中永远不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蒋建伟寄语周口作家,在创作中,要多写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家国情怀化作创作的力量,写出精品力作。

用文字温暖世界
——访《河南文学》主编、河南省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一
记者 邱一帆
李一,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历任《粮油市场报》副刊编辑、《读书生活报》副刊编辑、《广西工人报》专刊部主任、《沿海时报》总编辑、《北海旅游报》总编辑、新华网北海频道总编辑、《环球游报》执行主编等职,现任《河南文学》主编、河南省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我相信文学能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带着作家独特的精神和醇厚的印记。”1月14日,《河南文学》主编、河南省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一对记者说。回顾自己的文学生涯,李一感叹道,一名优秀的作家,在感情、性格、境界等方面,都带着满满的正能量,用文字温暖着这个世界。
20世纪90年代初,李一高中毕业。由于表现突出,曾有好几所名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然而,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他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不久,李一满怀文学理想来到郑州,继续追逐文学梦想。李一先后在《粮油市场报》《读书生活报》当副刊编辑,一干就是近十年。进入新世纪,李一到广西北海担任《沿海时报》总编辑,把这张报纸办得红红火火。几年前,李一返回郑州,主办起大型文学期刊《河南文学》。
秉承“用文字温暖世界,让文学照亮人生”的办刊理念,坚持“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求形式,文道并重”的办刊宗旨,李一团结了一大批老中青著名作家,向读者推介了二月河、南丁、刘庆邦、周大新、阎连科、田中禾、杨晓敏、王剑冰、孙方友、墨白等文学大家,奖掖扶持了一大批文学新人,逐步确立了厚重扎实、兼收并蓄的刊物风格,刊发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
如今,《河南文学》出版了大量高质量作品,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在河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河南文学》的责任,就是把一行行充满温暖与正能量的文字,献给每一位具有文学情怀的读者,给读者一份温暖,给作家一份厚重。”李一说。
“未来,《河南文学》将继续坚守文学品质,关注时代发展,挖掘更多佳作,借助科技力量,拓宽传播渠道,用文字温暖世界。当然,我更希望为家乡周口的文学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李一表示。

稿件来源:周口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