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4291期
【乡士散文】 远去的吆喝声
作者 枫林晚
题记:人啊,一旦上了岁数,总喜欢唠叨,总爱把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小事说给年轻人听,尽管有时他们不喜欢,甚至不爱听——
我是土生土长的淮北农村人,从小熟悉了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村生活。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我印象最深的过去那个年代的各种吆喝声。
乡村的吆喝声虽早已远去,但却依然让人留恋,使人回味无穷。它或高亢,或婉转,或悠长的吆喝声,总能引来一阵阵鸡鸣犬吠,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犹如一曲动人的乡间交响曲。
这些吆喝声像路边的朵朵野花,虽不芳香,也不妖媚,可是它伴随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青春时光,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时常唤醒我久远而又璀璨的记忆……
吆喝声来自不同的职业。
那个时候,在众多的吆喝声中,最有吸引力的当数卖货郎。他手中的拨浪鼓一摇,很有节奏感。听拨浪鼓摇出的声音,你就知道是在招徕顾客。“等,等,不来等等,不来等等,等,等……",紧接着就是一声长喊:“有麻绳头子旧鞋底废铁烂铜牙膏皮都拿来换针换线换包网子包颜色……”,这喊声也真够顺溜的。不大功夫村头巷尾,大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妇,就会把货郎担子围起来。他们从家中旮旮旯旯找出来的破铁烂铜牙膏皮儿,换取他们日常需要的东西。你也可以花上毛儿八分去直接买。这些东西不外乎老太太束发的包网子,姑娘媳妇们用的针头线脑,头绳子。小孩子用的铅笔、小刀,还有小孩儿喜欢吃的五颜六色的螺丝糖。大人不买或不换上几颗,他们都会揪着你的衣襟不放手。那个时代货郎担子简直就是喜闻乐见的“小超市”。
春天一到,从外乡会来一些赊鸡鸭鹅的。那吆喝声多带有山东、河南的侉音方言。“赊鸡、赊鸭、赊鹅来……”就一个“来"字都能拖上五秒钟。他们大多用扁拍挑着四个竹篮子,篮子里装满了雏鸡仔。每当这个时候,婶子大娘都会三五成群地聚拢来,看到竹篮子里活蹦乱跳毛绒绒的鸡仔鸭仔,都会赊上三五十只。这些可爱的雏鸡仔就连小孩子见了都眼馋。
农村都是老实巴交的老农民,谁都不会多逮一只。秋后庄稼完了,这些赊鸡人就会推着自行车挨村逐户要账。赊账的都知道他们做生意不容易,从不会让赊账人跑第二趟。
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一些偏远农村离集市远,或者赶上农忙时节,供销社还会派人肩挑生活日用品,走村串户,他们敲着木梆子,又吆喝开来,“洋油洋火白洋线,走了这村没那店”,人们都会根据需要和经济状况或多或少地买上一点。那时有些商品紧缺,凭票供应,像白糖红糖,挑子上是根本买不到的。
从解放前到生产队时期,到秋后“粮食归仓柴归垛"以后,就会听到操着外乡口音的人吆喝声,“倒犁铧,倒犁铲头,犁铧铲头以旧换新喽……"由于他们都是外地口音,根本听不懂啥玩艺。直到他们生意开张后跑到跟前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从自家或者生产队拿来坏了的犁铧、生铁由他们加工成新的。他们支起炉灶,一只大风箱由两个人“呼达呼达"地拉着,火苗窜出一尺高,半小时后炉子里的旧铁就熔化成铁水,马上注入模型里,冷却以后一个崭新的犁铧、犁铲就铸成了。噢!原来“倒犁铧”就是“铸犁铧”。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烟薰火烤,这些手艺人的手和脸都是黢黑黢黑的。岁月将他们雕琢的满面沧桑。
肩膀上扛个板凳,前面绑着工具,后面绑一床小棉被,看过《红灯记》的人一看就知道那是磨刀人。“磨剪子嘞戗菜刀……磨剪子嘞戗菜刀……”那声音抑扬顿挫,最后一个“刀”字声音拉的很长。磨一把剪子或戗一把刀只收两毛钱。磨一把剪刀或者戗一把菜刀二十来分钟就会变得锋利铮亮。如果赶上吃饭时辰,主人磨刀只要管上磨刀人一顿便饭那就不收磨刀钱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也是磨刀人的谋生之路。
还有边吆喝边用道具招徕顾客的。他们一边吆喝一边摇着一串小铜片,如同唱数来宝手中打的那个东西。因为是簿铜片相互敲打,发出来的声音清脆悦耳。那就是锔大缸的。看过东北二人转《锔大缸》你肯定明白。“锔锅锔盆锔大缸,一根扁拍走四方来……"说白了他们其实就是补锅匠。他们挑着沉重的担子走村串户,谁家的锅碗盆烂了,拿出来找他们修修补补。还有水缸烂了也可以先用铁扒子扒上,再用东西粘上缝,通过他们精心修补后都可以正常使用。谁家都不会轻易将烂东西扔掉。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来自田野里的吆喝声。说是吆喝,其实是“喊号子"这声音发自犁田耙地人之口,单纯而简洁,洪亮而高亢。全句只有一个字,只不过是拐的弯多,拖的音长。这种奇特的吆喝声究竟是出自什么原因,是解乏?是解闷?还是抒发什么感情,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你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你真的不知道吆喝声的类型如此之多。有换大米的,有卖冰棍的,有买狗买羊的,有看相算命的,玩把戏耍猴的,还有走江湖卖狗皮膏药的……不同的声音也体现出他们不同的谋生之路。
时过境迁,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新农村,超市、小卖部星罗棋布,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就连反季节各种瓜果蔬菜随时都可以买到。一些稍旧的家电、衣服有的当破烂卖了,有的直接扔了。当年的各种吆喝声早已销声匿迹了。即使有也已经被电子小喇叭所取代。往日的那些吆喝声依然让人留恋,使人回味无穷。
我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偶尔还会怀念那个年代,怀念那个年代熟悉的吆喝声。时不时地尝试着吼上几句。但怎么也喊不出那种腔调,那种味道,惹来的是朋友们的哈哈大笑。
我不得不说,从前那些敢于吆喝,声音又婉转动听的人,简直是人间艺术家。
写于2025.01.14
作者简介:宋士林,网名枫林晚退休教师,爱好文学,有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在报纸和微刊发表。
主播简介:云水禅心,本名王传芳。中华诵读联合会会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播。“为你诵读杯“第三届中华夕阳红大赛三等奖获得者。暄言艺术团付团长,师从婧暄导师。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钱文昌、唐连明、晨曦
主席兼总编辑:梦如诗
副主席:李希勇
秘书长:艳阳天
常务副总编辑:陈芋蓉
副总编辑:追梦天涯
主席团成员:梦如诗、吕兴福、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钱文昌、李希勇、唐连明、晨曦、艳阳天、米兰、追梦天涯、蓝儿、吥咻、森严、聂子、秋竹、荷塘月色、戴维、陈芋蓉、
主播部成员:艳阳天、米兰、荷塘月色、戴维、云水禅心、芋蓉、草莓、叮叮、竹雨、逸心、默人、艳阳、兰子、慕紫、雪莲、蔷薇、大峡谷、风铃、一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