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兴俗
朗诵:清 雅
想起小时候过的那些年,特别是初一天,让我的心暖起来,仿佛看到母亲质朴而真实地走来,自己好似又回到了那个年头。
我的老家过年,特别重视初一天,这天是一年开始,有不少讲究和家规习俗。
初一这天,母亲天蒙蒙亮就起床,把孩子一个一个从床上叫醒,轻声细语地催我们起床,说:“快起来,快起来,初一天睡不得懒觉。早起来,出屋走走,一年才精精神神,没病没灾。”
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听话,也很相信母亲说的话,翻身爬起来,出门去,在房前屋后走走,半个小时左右,顺便捡一些柏桠、枯枝回家,说是给新年添财喜,然后等着吃早饭。
我成了家以后,尽管在外地城市,我都一直这样做。每年初一这天,爱人和女儿看着我早早起床,出去捡一把枝条回来,都会会心地向我笑一笑。
记得那时初一天,早晨吃饭前,父亲领着我们走在前面,我们尾随其后,用洗净的手端着供品,到堂屋、土地庙、灶房、老人坟前,边烧纸边放鞭炮。我们依序站成一排,恭恭敬敬、躬身合掌作三个揖,敬菩萨、灶神、老年人。大约一个把小时敬完,又端上供品回屋。早上这顿年饭,家家户户差不多都吃面条,嫩嫩的豌豆尖煮在里面,香喷喷的,真是好吃。
现在想来还有点意思,敬神敬老人的仪式、吃面条喝菜汤是有寓意的。原来是祈愿护佑新年有好收成,人畜兴旺,希望家里五谷丰登,家人出门、做事平安顺利。
吃了早饭,穿着新衣服、新鞋子,大人小孩都揣一些花生、瓜子、糖果等在衣服荷包里,喊上邻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一起出门,一同爬山、转路,看山看水。有的大人,还顺路看一下自己地里的庄稼,看看长势如何。这儿一阵,那儿一番,互相招呼,摆东说西,山上到处是穿新衣服的人热热闹闹、喜喜庆庆的场面。
看到这山景,年轻人,壮实欢快;小孩子,蹦蹦跳跳,好像看到新的一年很有盼头,会发财,会讨一个好媳妇,会嫁一个好人家,一种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念头,涌动在心里。
老家人都知道,大年初一,不走亲戚。这天,邻里间很亲热、很友好、很客气。若有大人、小孩,来到那家的屋前门边,主人赶忙热情地说:快进屋,进来坐坐。一坐下,主人家高兴地端出早准备好的过年“香香”,一大把一大把抓给进屋的人;马上,又加柴旺火,煮一碗红糖汤圆给来者吃,吃了才让走。
据大人说,这天有外人进屋,是福气临门,是给自家添喜带财;后来又知,热情招待一番,其实是乡里乡亲友好和睦相处的新年愿景。
那些年,初一这天,大人或其他长辈,早早给孩子、侄男侄女准备了挂挂钱(压岁钱),收了挂挂钱,揣进衣包,我们这些孩子,心里乐开了花,一天心里都美滋滋的。拿着一块或顶多五块钱,那个欢喜劲,一下可跳起八丈高,满意骄傲的样儿,只有自己才有似的。
蹦蹦跳跳地出门,去和自家院、别家院的小伙伴们,成团团、成圈圈,一起玩耍。踢毽子,比赛哪个踢得多;跳绳,比赛哪个跳得赢;或拍烟盒、奔跑、爬山,看哪个拍得好、跑得远、登得高……。下午回来时,仍然不忘捡一把柴禾在手里,心里仍然想着把财运带回家。
初一这天,人们都是笑笑眯眯的。心里晓得,开心笑着过好大年初一,这一年才顺、才好……。
小时候这些过年往事,就像在眼前,好有年味,好有家味,好有人情味。可现在已回不去了,也回不到那个样子了,心里一阵酸落。
今年是虎年,我想着想着,对父母的怀念、对兄弟姐妹和亲人的挂牵,对院里人和周围人的思念之情,深深的,浓浓的,沉沉的,难以言表;更想为儿女操劳一生、怕给后人添麻烦、八十多岁都不肯下山的母亲。
老家山上的人,有的过得还行,有的生活一般,有的家庭还比较困难。常住在山上的,也只有四五户了,且都是几位老人。我家的老房子,父母走后,近十来年无人居住,如残月悬在那儿,随时有坠下去的朽垮模样。我每回去看一眼,心揪揪地痛一回,人又老一回。
2021年写于春节
作者简介
谢兴俗:笔名凡夫,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四川文学》《星星》《作家天地》《解放军文艺》《橄榄绿》《四川诗人》《鸭绿江》《湛江文学》《延河》《当代文学》等,有诗作入选2021、2022年度《中国优秀诗歌选》《奉天2022民间新诗选粹》。
主播简介
清雅:原名王亚清,来自稻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性格开朗,为人正直。51ⅴⅴ朗诵达人。
声明:本平台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