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井峪到波罗峪
宋文东
上个周末,我们去南郊兴隆山探访天坑,辰桑问我,下个周末打算去哪里爬山?我说,去天井峪、波罗峪走一圈儿吧。辰桑说,波罗峪有个三圣佛洞,洞里有古代佛像,值得一看。我一直对古迹很感兴趣,虽然曾经去过波罗峪几次,却从未听说过那里有个佛洞,就有点好奇。辰桑说,如果想看,我带路。
1月11日8点15分,当驴友们乘的车辆停在了波罗峪景区门外空荡荡的停车场上,准备离去的时候,忽然从景区大门里面走出来一个老头,朝我们大声呼喊。因隔着上百米的距离,我们也听不清楚他喊的什么。其实也不需要听见他喊的什么,一猜就知道个八九分。我们没有跟他争辩,把车驶离了停车场另寻别处停放。
众驴友沿着盘山公路往天井峪方向上山。走到一处石壁上刻有“天井峪”三个大红字的下面,好梦说,这个地方不错,咱们合个影儿吧。众驴友积极响应。

爬上一道陡坡,前方一座馒头状的山峰出现在眼前。我虽然来过几次,却一直不知道这座山峰的名称,因为地图上查不到。其实南山山脉连绵不绝,大大小小的山峰太多了,许多类似的山峰没有个具体的名称也可以理解,但在当地村民中肯定是有叫法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在天井峪村里遇见个村民也是有点难,即使偶尔遇到一个,却又不一定知道,因此想弄清楚了还得靠点运气。我们上次去天井峪看红叶,也是先爬的这座山峰。

山峰颇为陡峭,远眺有点悚人。及至我们到了山峰南侧的半山公路上,开始沿着一条蜿蜒的驴道往山顶上攀登,起初也没觉得有多么的可怕。但驴道是斜着往山峰上面延伸的,这样攀爬起来既省力也较为安全。不觉我们已经置身于山峰的东南侧崖壁上了,距离峰顶仅有一步之遥。回瞩身后的陡峭崖坡,大概有六七十度,虽然可见半山腰上的那条盘山公路,觉得山峰不是很高,但给我的感觉却有点不寒而栗。

登上峰顶,如释重负,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经常爬山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尤其是经历过艰难险阻,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身处峰顶,虽然上面平地面积不大,却感觉不到山下看的那么尖锐险峻了。居高临下,俯瞰山阴的波罗峪,峪内景观尽收眼底。北面山顶不远处的丁子寨孤峰傲立,清晰可见。传说当年黄巢的军队曾经在此驻扎过,至今仍有部分义军遗迹可寻。辰桑指给我那个三圣佛洞的大致位置,因为距离有点远,根本看不清楚洞口在哪里。我说,咱们一会儿到了北山顶,驴友们都跟着你走就是了。

往东面看,东去的山路唯有一道狭窄的山梁与前面的山脊相连。山脊最窄处不过一米多,从山峰上看如同刀刃一般,有点刺激。记得我第一次经过这里时,腿还有点不大自在呢。尤其是北侧的崖壁直立如削,深不见底,令人毛骨悚然;南侧山崖虽然较北侧稍缓,但上面棵树不长,缓坡不远处崖壁也忽然下切,倘若失足滚落下去也很危险。

众驴友都安全地爬上前面的山顶。上面有座六柱石亭,比较雅致,也是冬日里的一道美景。站在亭外,冬阳温暖和煦,脚下黄草漫漫,心情倍觉清爽;南眺群山,层峦绵延起伏,淡雾如烟似仙,江山如此多娇!我每次爬山,就喜欢站在山巅上眺望群山,仅凭游目骋怀这一点我就很知足了,夫复何求?辰桑指着正南面的一座凸起的孤峰说,那不是火龙寨吗?还有天狗石,都看得一清二楚。我们不久前刚刚去爬过火龙寨,也看了天狗石,没想到在天井峪北山上也能看得见,一种自豪感和亲切感顿时爬上心头,驴友们那天爬山的情景如在眼前。

众驴友休息一会儿,补充了水,相互分享了水果、小食品等,然后下天井峪。孟非等4位驴友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打算下天井峪了,想直接去波罗峪北坡上晒晒太阳等着我们。正好我们要经过波罗峪北山,我说,你们爬到波罗峪北山顶上等着我们吧。
下山的路有石阶,却很不平整,高高低低的,如果稍不注意,很可能被绊倒,发生危险。不过山坡比较陡峭,如果没有石阶,下山会更加艰难一些,这已经很不错了。到半山处,山坡更加陡峭了,但石阶两边均增设了栏杆,应该说设计者考虑得很周到。
下到村里,一座利用泥砖修建的圆形粮仓矗立在眼前,十分惹眼。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尤觉得亲切。粮仓饱经风雨,已经有点破败了,却仍然屹立不倒,不知道它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旧物呢,还是为了搞旅游新建的,令人一时难以作出判断。小时候,我们村里也修建过几座这种粮仓,就在大队粮库的门外。也是泥砖垒砌的,样子差不多,只是我们的粮仓比这个要大多了。后来大队废弃不用了,却成为我们小伙伴们玩捉迷藏的好地方。

粮仓旁边还有盘石碾,只是碾滚子被人推到碾下面去了。见到这些曾经熟悉的乡村旧物,颇为令人伤感。现在这些石碾在乡村已经下岗失业多年了,多数村庄的石碾或被拆除,或被连碾屋一起毁坏,甚至碾台、碾滚子也去向不明,不见了踪影。但在有的村子,石碾却保护得很好,仍然还在发挥着作用。去年秋天,我们去南山看红叶,路过秦口峪村,曾见一位妇女在推碾压谷子,给我时光倒流回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错觉。驴友们也都过了把眼瘾。

幸福的人带着几位未曾来过天井峪的驴友去看关帝庙。待他们返回来,众驴友便沿着旧时的村路上东山。我们没有爬天井峪的南山,就是为了节省点体力和时间,因为我们还要去波罗峪寻找三圣佛洞呢。
天井峪旧村民居都是那种纯粹的石头建筑,古朴沧桑,却已经剩余的不多了。村路也是碎石板铺的,属于那种原汁原味的朴拙古街。走在这样的石板路上,给人一种沿着时光隧道逆返的感觉。我们穿过古村,沿着石阶登上一座半山亭,上面就是野路驴道了。


爬上北山山顶,上面有座广播电台转播塔,高达百米,直插云表。往东是青铜山山脉,东西连绵,长达数公里。青铜山主峰之南的石壁上有齐鲁第一大佛,那是唐代的一尊古佛,至今保存完好,令人欣慰;主峰之西北侧有泉名斗母,为济南72名泉之一,一年四季,喷涌不息,甚为神奇。往西北不远处就是丁子寨了。转播塔下面有条东西向的土路,较为平坦,从道路上的辙痕来看,大概汽车能一直通到丁子寨吧?

辰桑在路边的松林里寻找去三圣佛洞的路,却转来转去的半天也没找到。他说,原来这里没修路,还记得松林边去三圣佛洞的下山口,现在下山的路口遭到了破坏,记号找不到了。我看时间已经晌午了,便说,别找了,咱们以后再来吧。众驴友循着旧路下波罗峪。
路经北山石壁上那四尊现代石刻大佛,却不知道什么原因都给遮盖起来了。自由哥说,可能还没有经过开光,不能示人。书亭说,可能还没完工吧?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谁也说不清楚。说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并非宣传迷信,也许是巧合,或者是误会吧。有一次,我们从石刻身边下波罗峪,当时石刻已经成型,像是刚完工的样子。我见佛像雕刻得比较粗糙,就说了句糙话。可煞作怪,刚说完,下石阶时只听得左脚踝“咔嚓”一声,那动静自己听得清清楚楚。我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崴折了脚踝吧?却又感觉不到疼。我原地站立了大约一分钟光景,再轻轻挪动下脚步,竟然完好如初,觉得甚为幸运。当时身边有驴友对我说,这是佛在警告你了,你可以不信佛,但绝不能猥亵佛。我觉得驴友的话很有道理。

下山的路多为石阶,曲折蜿蜒,像条反过来的蚰蜒似的伸往峪底。虽然是寒冬天气,万木萧条,枯叶满地,但大自然呈现给你的却是一种苍凉之美、韧忍之美。每到陡峭之处,石阶边都会有铁栏杆扶手,根本不用为安全担心。

下到峪底,有一座小广场,至此往下就是水泥路了。广场边上有眼甘露泉,井状,有一座精致漂亮的石亭罩之。亭外有景区立的介绍牌,大意为:据峪内残碑记载,当年乾隆皇帝到泰山封禅,路经兴隆、泉泸、仲宫以及长城岭到达泰山。乾隆一行人马自济南趵突泉出发,到泉泸时已是晌午,当地官员取来“甘露泉”水泡的茶呈上。乾隆喝了大悦,说道:“此泉制茶,甘冽无比,沁人心肺,胜过京都玉泉山水,实乃甘露也!”于是挥笔写下“甘露泉”的泉名。现在石碑上的三个字就是乾隆御笔。
乍一看这介绍,倒也没啥大毛病,但一旦仔细琢磨下,瑕疵就显出来了。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经路过济南,在喝了趵突泉水沏的茶后也说过类似的话,怎么会在距离济南不远的波罗峪附近,喝了甘露泉泡的茶水又说同样的话呢?至于这块残碑现在何处,我不清楚;如果确有此物,不妨立在泉边,做个见证,如何?
介绍牌上还说,《历城县志》对此泉井也有记载,大意为:当年香山寺(波罗峪内的古寺,已无存)的僧人为了生活用水建此泉井。井深3丈,旺水时节泉水可外溢,最浅时泉水也有6尺深。泉井距今已有500年了。
现在处于冬季枯水期,我投了块小石头下去,根据时间判断,井水离地面足有四五米深。

甘露泉北面50米外,有座知青村,据说当时住了10几位济南来的知青。现存几间旧屋,已经破烂不堪,墙上的标语仍然依稀可辨。当年伟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大的知识青年响应伟人号召,纷纷下到农村、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农村,献给了边疆,也献给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后来大部分的知青返回了城里,但在农村受到的艰苦锻炼和思想磨砺,无疑地成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受益终生。
波罗峪开发为景区后,知青村辟成了展室,布置了知青当时使用过的部分农具、生活用具,吸引了无数的知青慕名前来参观,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可惜景区不知何故倒闭,知青村展室因无人管理,已经门破窗烂,展品东倒西歪,落满了灰尘。院内也是杂草丛生,犹如废墟一般。知青村作为一段历史遗存,意义非凡,是很好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我觉得应该管理好、保护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离开知青村,众驴友沿着水泥路前行。在我们经过水库,即将出峪的时候,忽见路边有块不大显眼的指路牌,上面写有“三圣佛洞”四个字,箭头指往山上去的迤逦石阶。我才知道原来从峪内也可以通往三圣佛洞。也许是以前没注意吧,我对这块牌子也没有一点印象。这时早已过了晌午,驴友们已经饥肠辘辘,探访三圣佛洞,只能等待下次了。
(本文插图为同行驴友拍摄,在此致谢!期待下次同行。)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