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本 好 书
宋振河
张集超的短篇小说《行走的石磨》成书发行了!这是武川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落实北疆文化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武川文化文艺界继《绝牲》小说问世后又一本新书诞生的大事。
大青山是内蒙中西部地区抗日的中心地带。这是李井泉同志给大青山抗日地位的评价和定义。
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刚开始期间就作出了在内蒙沿大青山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他高瞻远瞩,点石成金撒豆成兵,贺龙元帅迅速派遣部队直插大青山腹地组建游击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牵制日寇继续西进的有生力量,是打通西北向联通当时苏联的侧翼力量。自有他存在的意义,其间姚喆将军率领部队东起集宁东西到后套狼山一带开展英勇的游击活动,有力打击震摄了日伪的猖狂,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
张集超先生利用节假日,深入井尔沟德胜沟收集了当时老区人民支持八路军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用故事形式生动描述了人民群众支持抗日战争的感人故事。全书分十五个短篇讲述了十五个故事。内容翔实,情节动人,事件深动,用文学形式讴歌了大青山人民的舍生忘死奋不顾身英勇支前的动人事迹。
下面谈谈个人看法。十五个故事,记录了当时一段历史,记录了大青山乡德胜沟乡一带人民群众支持抗日的热情。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不虚妄不夸张,如实如真,实地实事真人真事用故事语言讲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加以人物、地理、情节、场景对话的描述,以一个白描影视形式展示于读者眼前。读后觉得实实在在,没有虚构也无历史虚无的感觉。这和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地深入群众进行调研访察不无关系。
再者,武川虽被老一辈革命者认定是内蒙中部地区抗日的中心地带,这方面文献记载很好,有关文考部门系统记录的考证考察文史资料很多很繁,但作为文学故事文学体裁写这方的事迹还尚属首次。这也和自治区提出″北疆文化″这一大概念大题目有关。集超先生小说应运而生。为七十多年前的大青山老区人民为支持根据地流血流汗的文学化形式树立丰碑。也为武川文化文学园艺中增添了一枚靓丽的花朵。
三者,集超先生文学文字水准又上了一个台阶。大家知道,他近年在市区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多部中短篇小说作品,并被评优受奖。作者在语言文字上的运用更加流畅自如,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刻划,矛盾冲突,思想反应都表示作品的成熟成功。文学艺术政治是前题,政治在前,然后才有作品的问世。大的社会背景大的政治形势决定作者的创作思维。
集超先生供职县税务局,长期在基层工作,接触各个社会界层,对群众生活群众语言群众心理有较深的熟悉理解。因此创作起来,运用民间口语方言也会信手拈来。集超先生一直强调文学作者一定增加阅读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那怕粗读浏览也应知晓,一知半解肤皮了草也是有益的。学古人学今人学外人的创作技巧,创作方法和创作结构。创作小说没有巨量的积累,没有深入广泛的阅读,没有深厚社会生活的铺垫恐难写出上乘的作品来。
现在人写八十年前的事,肯定社会背景政治形势社会制度人民生活自然风物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可能完全表现当年的景物了,只能依稀忆念性再现当年场景。但故事主题不会变化,人物事件基本还原。这就是文学的奇功异效。这和纪传性体裁也有区别,小说允许作者敞开思维张开想象翅膀进行夸张性文学性的创作。但这毕竟是当地人写当地事,故事主人翁的后人,故事发生地群众也都大抵在代代传说,他们基 本也了解小说中人和事,所以创作故事遴选题材基本和发生时当年情况八九不离十。文学渲染文学描绘肯定完美契合其中。这点大家阅读中深有体会。
千里大青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勇举救国大旗奋起抗击的志士仁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神出鬼没打击入侵的日本侵略者,就在武川西线庙沟马场梁一带,东部大兰旗小井沟一带,杨植霖黄厚领导的八路军地方游击队对日开展了顽强斗争,当地老百姓也为抗日力量作出特殊的贡献。这些也应大书特书标秉史册。有待更多的学者挖掘整理书写。
集超开了书写大青山红色历史的先河,相信还有人跃跃欲试,书写更多更全面更完整的大青山抗战小说。让这部红色历史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永续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