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畔的智慧——超然
——读宋俊忠先生《超然楼赋》
孟兆军
一座楼代表一座城,一处盛景的演变代表了一座城市生命的律动。他以一年四季的变化为经,以喜怒哀乐的情绪为纬;以曲折动荡的岁月为经,以文明教化的进步为纬;以诞生成长成熟为经,以崭新雄壮厚重为纬,构成了时间的内核和城市建筑生命的本质。
重修后的超然楼,作为泉城济南的标志性人文建筑,与明湖佛山趵突泉三大盛景,具有展示济南雄厚文化积淀和神韵的同等作用。他恰如悠久淳朴庄严多姿多彩的济南城,如纯净通透淡然久远的大明湖水,滋养着泉城人民的精神和体魄,展示着泉城百姓的风姿绰约,温情款款。
他庄严肃穆、灵巧飘逸、气韵馥香,成为济南市民的网红打卡胜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题诗作赋,观古思今。
我偶观宋俊忠先生所作的《超然楼赋》,紧扣时代主题,颇符“超然”二字本意,极具泉城人民淡雅古朴情怀,实为不可多得之美文佳作。
他以超然楼坐标为中心,以方圆数百公里为半径,绘出江北第一名楼之气势;又以千年风景变化写出超然楼的历史兴衰变迁。然后镜头一转,让我们领略了重修的过程和重修后的盛景。
作为一个普通的泉城市民,他是怀着一颗最为朴素虔诚的心来欣赏美景的。笔下的超然楼,俊拔多姿,彩灯莹莹,荷鱼共舞,曲水流觞,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气象。
然而,超然楼并不唯独赏景之地,真正的作用在于让游客体会到“超然”二字的背后真谛。因此,他笔锋一转,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哲思。
“顺不骄纵,逆勿颓倾。塞翁之告,浮现于膺。宠辱皆忘,笑看枯荣。”“处繁华而神定,历风雨而和宁。”
最后,不禁为自己超然之悟,击掌称妙!
全赋共三百六十字,以圆起,以点收;以史承,以今收;以景转,以情收;以观合,以悟收。神韵流转,通畅自如,如一股天然的通灵之气,循环往复,周而不竭。
我纵观他笔下的“超然楼”,不同于二品大员范仲淹“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天悯人的气质;又不同于青年王勃笔下“滕王阁”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怀投笔;无路请缨”的报国无门的担忧;还有别于崔颢笔下“黄鹤楼”略带幽怨之气的吊古怀乡之情;也不同于王之涣“鹳雀楼”中隐含的率性不羁和仰望星空。
他深蕴唐宋古风,性具高洁之质,既颂明公之决策,又兼平民之精神。不俯不仰,不卑不亢,重以修身齐家,淡以得失祸福。实为平民超然之智。读之,令盛世之你我,内心一片澄明安静,仿佛明湖波光潋滟的湖水一样照透我们的灵魂,使我们顿觉天地之浩淼,得失之渺小,顺逆之无常,生活之美妙!
一座建筑,形体是他的骨骼,文化是他的魂魄。超然楼,泉城百姓自己的风景,自当配以百姓自己的文化和智慧。
我认为宋兄此赋,极具超然楼之本我气质,虽经沧海,仍持重守轻;虽处繁华,却游于物外;你看江海浪高,我自风清月明。
读之品之,不禁欣然下笔。然而在宋兄这样的平民哲学家面前,我不敢多言妄语。只略谈几句心得,权做秋虫井蛙之识。伏请诸君多颂此赋,其意自明,其味自真,其用自显,其感之妙!
附原文如下:
超然楼赋
宋俊忠
齐鲁之疆,泉城济南,有楼名曰超然。立明湖之畔,彰古韵之显。西眺太行之峻,东凭黄渤之渊;北拥黄河之浪,南仰泰岳之巅。
春秋迭代,岁月绵延。春则桃夭灼灼,夏融荷韵田田;秋望雁阵南翔,冬观雪舞楼前。元代李泂始建,风雨沧桑历遍。几多兴衰沉浮,数番毁废重建。
幸逢新纪之昌,张公筹策有方。念明湖之狭促,谋扩域以增光。殚精竭力,复建此楼,丁亥动土,次年秋成。丹桂飘香起,新楼再挺雄。
至若己亥,文旅大兴。灯光灿灿,金碧荧荧。游客云集,接踵而行。夜赏明湖之秀,彩光照天碧;曲随和风飘逸,荷鱼共欢腾。
甲辰孟春,予携家同登。此刻天清气朗,顿然心畅神澄。宫灯摇曳,鞭炮远鸣。与儿极目望远,胸广阔容天穹。人生逆顺无常,当守超然之道,顺不骄纵,逆勿颓倾。塞翁之告,浮现于膺。心若湖明,耳聆泉声,方能宠辱皆忘,笑看枯荣。
嗟夫!超然之楼,非独观景之所在,实乃悟道之修省。处繁华而神定,历风雨而和宁。悟此真谛,心田自明。愿君常登此楼,方臻超然之高境,得旷达绚静之心灵。超然之悟,岂不妙哉!

(《作家报》2025年1月10日刊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