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 功勋铁路
季志林
拙作《回望清绿线》在《世界文学》公众号刊发后,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勾起了我的战友们对昔日军营生活的怀念,同志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回忆当年的艰苦岁月,抒发对这条功勋铁路的怀念之情,同时对清绿支线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多数留言颇有见地,充满军旅情怀。一次阅读最终居然变成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讨论,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既然大家谈兴正酣,我索性将战友们的留言和我的回复整理出来再次刊发以飨读者。
首先给我发来微信的是曾在七、八十年代担任铁路管理处副处长、总工程师的陈文汉同志。陈总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1958年,他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响应祖国召唤投身军营参与清绿支线建设,从此在铁路管理处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是铁管处名副其实的元老。他现在已是91岁的高龄了,每天坚持锻炼,生活很有规律,健康状况良好,头脑清楚,记忆力强,长期的部队生活使他和这条铁路有着难以割舍的 感情。
陈文汉:你在《回望清绿线》这篇散文中回忆了在部队时的点点滴滴,写的很实在,很有感情。我和你一样,非常怀念这条铁路,我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年,把我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它,退休时恋恋不舍的离开,虽然40年过去,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清绿支线光荣完成历史使命,但我仍然盼望它有个好归宿。留下它为祖国尽一份最后的贡献,告慰为它作出牺牲的先烈和关爱它的战友们。总之,这是一篇使人难以忘怀的好文章。
季志林回复陈文汉:陈总您好!感谢老首长的点评!《回望清绿线》一文刊发后,受到了战友们的热情关注,不少战友写留言表达了对部队的怀念之情,认为这条铁路就是我们的根,并对铁路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您是清绿支线铺设的参与者,之后在铁路管理处工作直到退休,对清绿支线的情况最为熟悉。我想,如果把您和同志们的意见反映到部队,上级领导机关一定会支持保留这段铁路。
陈文汉:应该是这样的,铁管处一代又一代战友对这条铁路有着深厚感情,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而这条铁路的确为卫星发射、飞船上天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如发射中心原主任李凤洲同志所说:没有这条铁路,就没有发射中心。我们这些曾经在清绿支线工作过的战友,就是希望它有一个好的归宿。
这就是当年的建设者对清绿支线的真实感情,那个时候,天当房子地当床,人拉肩扛干事业,为了这条铁路,铁兵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
我和陈文汉总工程师是通过微信交流的,而多数战友们则在评论区留言表达了对军旅生涯的怀念,也提出了对清绿支线开发利用的建议。有的同志用实名,有的用微信名。我除了对个别词句作过修改之外,其余均原文照录。
清华:《回望清绿线》这篇散文,是我的老战友老搭档季志林同志的新作,亦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一篇。透过字里行间,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对功勋铁路,对负责维护守卫铁路的铁兵们的特殊情结!尤其是他对铁路退役后的发展建议特别好,希望战友们、朋友们共同呼吁,积极推动军地领导,不要拆除功勋铁路,为东风航天城、为铁路管理处把根留住,让更多的人受到爱党爱国爱军教育!季志林同志酷爱学习,思想敏锐,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在部队,他是功勋铁路的建设者,守卫者,在地方,他是咸阳市农村农业发展的践行者,退休后,他厚积薄发,潜心创作,现已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等三部著作,此外,还创作了数百篇小说、散文和诗歌。总之,他是德才兼备的儒将,守正创新的领导,文思泉涌的作家,低调谦逊的君子!衷心祝愿他为人们创作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
季志林回复清华:感谢老战友的点评,只是有些过誉了!回想咱们搭班子期间,你总是坚定不移的支持我,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带领全处官兵共同把我们的铁路建设好管理好!如今,我们均已转业多年,天各一方,听到清绿铁路有可—能被拆除的消息,一时觉得接受不了,情急之下,便写了此文,也没有来得及和你商量就刊发了。你写的这一段话,说明咱俩又想到一起去了,咱们不愧是好搭档!清绿铁路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它连着千万个战友的心,我们呼吁保留和开发清绿铁路,代表了全体铁兵的共同心愿,但愿这条铁路能焕发青春!
期您吉祥:作为有20多年军旅生涯,与作者季志林同年参军,先后转业回地方工作,现都退休赋闲的我,每读他的作品都会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激发对过往军营生活的火热情怀。但今读《回望清绿线》,却突然心生酸楚、忧虑。这条铁路我40多年前就知道,虽然至今无缘亲身感受,但其当年在部队和地方神秘的社会属性和伴随“两弹一星”的惊天问世,以至到今天引领国际先进技术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知道了它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它承载记录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军人的报国情怀和血汗、智慧与生命的心甘情愿的付出,更铭刻在怀拥“强国梦”的国人心中。它已不是一条铁路,而是当代万里长城工程的一部分,是航天强国的历史丰碑!得知它使命终结,面临拆除,忧虑、失落与不甘的心绪一古脑涌出。我十分支持作者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打卡地的构想,呼吁军地决策者关注重视,若真的让其消失,后果绝非仅仅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强国强军历史标记的流失,会留憾于未来和后代!
季志林回复期您吉祥:你对这条铁路的历史地位给予了极高评价,它确实不是一条普通铁路,是见证了共和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座丰碑!在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可以使我们的下一代深刻了解共和国的创业史,能起到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如果能通过这样一个红色教育基地使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将是十分巨大的。
杜继跃:读了季处长写的《回望清绿线》,一下子便把我带回了四十年前在这条铁路上工作、生活的场景之中:扛枕木、清沙子、打洋镐,每天沿着铁路巡道走几十公里,精细守护,确保将导弹、卫星安全无误送到场区。每次发射成功我们都会感到很自豪,因为我们守护着这条重要的铁路,承载着保障航天发射的责任,这条铁路浸透着数万官兵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我希望把它保留下来教育下一代,让先辈的创业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季志林回复杜继跃:你是从普通士兵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在基层点号工作时间较长,因而感触很深。你曾经.的连队正好处在这一区段,我相信你们一定希望自己住过的营区被保留下来。
柳林雅致 德珍:几十年后的回忆从季处长的文中勾魂般的呈现,铁路默默的躺着,静静地为航天事业作出奉献,陪伴铁路的将士们不怕风吹日晒,细心为铁路洗刷、换装、修理,为了绿皮火车的畅通无阻,将士们奉献的不仅仅是青春,更包含着爱祖国,爱航天的情怀。
季志林回复柳林雅致德珍:你曾经在环境最恶劣的连队工作十几年,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在我的记亿里,你的特点是工作认真,踏实肯干,是基层连队的优秀代表。
黄学安:《回望清绿线》作者表达了我们曾经在这条军事专用铁路上战斗过的战友心声,这条铁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的功勋,让它成为世世代代的红色教育基地,永放光彩!
季志林回复黄学安:你讲得好!光荣传统理应薪火相传,昭示后人。
张明远:散文《回望清绿.线》写出了一个老兵对清绿支线的深情热爱和眷恋情结,从春、夏、秋、冬的生活.回忆到小号站点的无声无息,写出了战友们每天用脚步丈量铁路的点点滴滴。大漠深处的清绿支线,犹如铁兵精神,它的付出和奉献,共和国的航天事业知晓,航天城知晓……
季志林回复张明远:清绿支线是所有铁兵的精神寄托,也是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张明远:清绿线的归宿当以开发成红色教育基地和战备铁路,以激励后人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并发挥应有作用,以告慰初始建线牺牲的前辈英灵和一代代铁兵。
季志林回复张明远:你我不谋而合!
申平年:季志林处长,您曾经在茫茫大漠中的清绿铁路奉献了24年,同成千上万的官兵职工一道,把青春热血和艰辛的汗水洒在了三百多公里的铁路线上,为祖国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您的《回望清绿线》一文,读过后令我万分感动!老处长对清绿支线南区开发利用的热情建议和构想很好,我完全赞成,大力支持!
季志林回复申平年:我们对这条铁路都充满深情,应该为它的未来着想。
惠风和畅:老首长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曾经战斗过24年的军事铁路的不舍之情,也让我回想起18年的工作经历,想起当年建设维护铁路的点点滴滴。虽然铁路完成了它的使命,但这段历史不能也不应该被遗忘。最好的归宿就是建成红色教育基地,以激励后人继承光荣传统。
季志林回复惠风和畅:看来在铁路退役后的开发利用方面战友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大江:这条铁路运送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季志林回复大江:你曾是铁管处的一名战士,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更应为自己在这条铁路上奉献青春感到骄傲和自豪!
戈壁红柳:清绿铁路是名符其实的功勋铁路!它为东风航天城的建设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见证了一代代航天人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东风精神,更是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回望清绿线》篇幅不长,却生动展现了感天动地的“铁兵精神”,在这段光辉的历程中,我和季处长都有幸成为铁管处的一员,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骄傲,为祖国的繁荣强大感到自豪!愿“铁兵精神”永存!
季志林回复戈壁红柳:铁兵精神确实感天动地令人难以忘怀,这是铁管处全体官兵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呵护好传承好!
于为国:季处长《回望清绿线》一文,深深表达了曾经在这条铁路上战斗生活过的战友们的心声。这条铁路曾经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已不是一条普通的铁路,而是一座航天强国的历史丰碑!得知它使命终结,面临拆除,心情无比难受,我非常支持作者的意见,把它建设成红色教育基地,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它的功绩。
季志林回复于为国:如果铁路得以保留,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里已经成为红色经典旅游胜地。
东风战士:我曾经是铁管处的兵,为铁路沿线的战友们放电影,与这条铁路同样具有至深的感情。老处长所感叹的,是肺腑之言,也代表了过往铁管处所有官兵的心声。保留这条曾经辉煌的生命线,既是历史的荣耀,也是对为之奉献过青春的官兵们的肯定,它完全可以另辟新径,走出生命线之外的威风。
季志林回复东风战士:你的观点很有新意,清绿支线确实是铁兵的荣耀,也是共和国的荣耀,共和国对其历史应予肯定!
大漠红柳:茫茫戈壁一铁龙,滚滚黄尘展雄风。战龙卸甲终不悔,遨游太空享和平。
董维武:老首长,如果我们再回东风,看望故乡,还能找到路吗?
季志林回复董维武:完全可以。如今酒额铁路已通至东风,每天下午7:30在兰州西站乘车,第二天早晨7:30到达东风南站,很方便。
张有利:《回望清绿线》的感觉如此亲切而又豪迈,老处长的文字让我对天长叹,这条功勋铁路不愧是一道通天路,一道迈向航天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光明路,一道为祖国为人民献青春献自身献子孙的奉献路。我在这里战斗了20个年头,虽然早已转业,但依然几回回梦游清绿线,我同季志林处长一起战斗过的岁月总让人念念不忘,浮想联翩。我们怎能忘记清绿线?怎能忘记铁管处?怎能忘记东风航天城?怎能忘记数万官兵职工为了建设维护清绿铁路付出的辛勤汗水?虽然清绿铁路已光荣退役了,但还有106公里铁路依然躺在祁连山下弱水河畔,听到有可能被拆除的消息我感到很吃惊。祖国的航天事业从清绿铁路开始起步,怎能说拆就拆了?把它保留下来吧!半个多世纪数万人走过这条路,不能让航天探路人被抹去了心中的记忆,更不能让21世纪的航天人失去了回望的记忆,失去了初心使命的根。通过作者的呐喊,我看到了航天老战士心在滴血火在上头,我们强烈呼吁国家高度重视功勋铁路的去留,不论今后怎么开发,酒泉、金塔、肃南的人民都能从中获益,请把清绿支线当成一块明镜,让它继续照耀河西走廊,照耀巴丹吉林沙漠,照耀东风航天城!
季志林回复张有利:你的建议很新颖,有高度,这条铁路今后不论干什么,洒泉、金塔及肃南人民都能从中受益,一旦拆除,那将是一堆废铁!
张有利:保留这条铁路,把它建成旅游景区,游人可以看祁连雪峰,看肃南草原,看沙漠旷野,看戈壁金塔,多好的休闲胜地!其实只要用心开发,清绿支线完全可以发挥余热。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后世也就想不起来了,东风魂也会渐渐地丢掉了。一旦拆除心里无根,一旦无痕再去无意,不论怎样的结局,青绿支线将永驻铁兵心间!
季志林回复张有利:你这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一旦失去就回不来了”,假如清绿铁路被拆除,那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段铁路,而是失去了铁兵的根,铁兵的魂!
万里无云:季处长,文墨精典,细致入微,像一颗石子丢入清静湖面。五十多年了,从70公里到东风航天城,坐过多少次绿皮火车?垭口那间小小的防沙房,我们四连一排的三个班长每年轮流驻守巡道换牌,垭口多少次风沙埋道,每次清沙我都累得气喘吁吁,有时近半个小时才出黄旗引导列车慢行。远处是祁连雪峰,近处是波浪滚滚的沙山,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戈壁旷野,除了一簇簇骆驼刺再无别的植物,大漠静得像身处另一个世界。青春挥洒军营,虽苦犹甜!谢谢季处长好文记述了我们的军营生活!
季志林回复万里无云:你们在全线最艰苦的连区队坚守多年,整天与风沙相伴,每遇大风刮起,别人回营区躲避,你们却扛起铁锹上线路清沙,一年四年不知疲倦,用辛勤的汗水确保列车畅通,四连的战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我应该把同志们的奉献精神写出来告诉世人。
幸福安康:感谢季处长的文章把我的思绪又带回曾经用激情和青春奋斗过的地方,当年我们乘坐闷䠰车一路向西,经过近七天的日夜兼程,来到茫茫戈壁。军营生活把我们从一个青春少年锻炼成了坚强的战士。我有幸被分配到铁管处机关,在管理股领导和老兵的带领下,很快成长为一名能独立站岗、巡逻执勤的战士,也有幸和时任司令部军务股股长的季志林首长相识。当时首长年轻帅气,有能力有活力,在我任干部食堂管理员时给我以大力支持。军旅生涯为我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拜读老首长的文章,了解到部队的发展变化,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时代在发展,我们曾经奋斗过的功勋铁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条铁路倾注了一代又一代战友的青春热血,它是我们共同的根,也是我们一生的牵挂,我们希望老首长能向上级争取留住我们的根,同时找机会带领我们回去看看!
季志林回复幸福安康:转眼间你们这一批兵大多数离开部队四十年了,部队是一座大熔炉,把同走们炼成了铁,炼成了钢,听到战友们退伍后在家乡努力工作的消息,我感到非常欣慰,说明我们铁兵无论走到那里都是好样的,至于带着战友们重返部队,我看完全可以安排,让大家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眼青绿铁路。
张明远:季处长的散文《回望清绿线》评论区点评留言日渐增多,退伍之后,多数战友们不曾谋面,如今我们聚集在这个平台怀念部队生活,这是战友情,兄弟情的又一次升华,好像我们又回到了部队。在战友群中相逢,已经没有了首长和士兵、上级和下级的区别,留下的只有兄弟情!这篇散文中有你有我也有他,不仅打动了读者的心,也凝聚了咱们这些当兵的人,我们仿佛又聚在一起会餐拉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个时候虽然艰苦但我们心甘情愿!
季志林回复张明远:我看到了,评论区发文的确越来越多,说明战友们都很关心清绿铁路,更说明了我们铁兵无论走到那里,都是一个很团结很有战斗力的集体,我相信,铁兵们的心是相通的,通过平台上的交流,可以进一步增强战友们的凝聚力!
除了战友留言之外,评论区也有不少我在地方工作时的领导和同事的留言,包括一些从未谋面的文友。留言有长有短,但都体现了大家对这条铁路以及铁兵们的关爱之情。
雨石:《回望清绿线》记述了一段人生历史,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大漠戈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历尽艰难困苦,体现了一个士兵的忠诚,证明了一个团长的作风,验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品格。别离军营几十年,军旅情怀仍不减。首部著作写铁军,情节感地亦动天!
季志林回复雨石:谢谢领导点评!一条铁路,担负着保障航天事业的重任,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津透着数万官兵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永远值得我们留恋。
王有龙:读作者文章,了解了清绿支线,感慨防沙兵的艰苦与奉献精神,以及他们对铁路的至深情感,绿色长城就是这样建成,共和国有你们,心里踏实!
季志林回复王有龙:本文既是对军营的眷恋,更是对未来的期盼!
文贝:赞《回望清绿线》(刘旨贤+AI):尽管这几天我很忙,但看到季志林的《回望清绿线》,我眼眶发热:一位转业多年的老兵,对自己当年在部队建设的这条铁路遭遇转交地方的尴尬命运不仅忧心忡忡,牵肠挂肚,还出主意,想办法,努力促使其焕发青春,从而一举两得,这咋能叫人不感动?这条铁路是己经形成的GDP,是国家的财产,拆除了之个人可能不心疼,如果能像季志林设想那样,就会化腐朽为神奇,使GDP增大,增加社会福利,也是这些老兵们及后人有所凭藉。想想当年从秦岭中搬出的三线工厂旧址,不多年就变成了旅游的好去处。又如西安城墙,据说是全国唯一的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城墙,后来给旅游派上了大用场,让人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古代文明。
请AI老师用七律或其他更合适的文体评价季志林的《回望清绿线》。
AI《赞<回望清绿线>》:
老兵情牵生命线,
转业多年仍挂怀。
往昔青春付沙漠,
如今铁路临转拆。.
忧心忡忡思其用,
出谋划策展未来。
爱国主义休闲地,
夏令营所亦宜哉!
(注:评论者刘旨贤,微信名西贝,陕西省委党校教授。刘教授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他写这一段话时运用了AI技术。)
季志林回复西贝:感谢刘教授点评!这条铁路是无数战士用心血和汗水筑成,如今虽已光荣退役,但它是我们共同的根,铁兵们无论走到那里都会想念它,牵挂它,所以不能简单的一拆了之。如果能开发利用,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纵观:茫茫戈壁生命线,奉献青春人称赞。挥洒汗水无悔怨,为的航天和“两弹”。
茉莉花:老哥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投身大漠戈壁,为国家做贡献,是一个普通又朴实的共产党员。为兄点赞!
杨晓峰:汗洒戈壁写青春!
李小桥:功勋铁路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是铁兵精神和军营生活的记忆。开发利用其资源,注入现代元素,打造成休闲旅游目的地,将对地方经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季志林回复李小桥:你的想法很超前,注入现代元素,对年轻人会更有吸力,好建议!
杜淮海:功勋铁路,铁路功勋。难忘老兵,老兵难忘。拜读季主任的深情回忆,共和国不会忘记!
季志林回复杜淮海:
对于军人来说,军营的一切都是无法放下的牵挂!
新建路:好文!使人拜读后浮想联翩,感同身受。这是同在西北戍边报国军人的光荣记忆,作者文笔如画,情感交融。文中所描绘的“清绿线”是一条融汇军旅艰苦奋斗岁月的生命线,是不悔青春时光的奋斗线,是赓续红色血脉与文化传承的风景线。在此感谢《回望清绿线》,致敬军人本色荣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季志林回复新建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部队服役,但是军人的奉献和牺牲在内涵上是相同的。
云淡风轻:季兄为建设、维护这条铁路线做出了很大贡献,对此很有感情。这条铁路我那年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胡杨林时看见过,如果废弃确实太可惜,老兄的建议很好,可做一个旅游景点,和卫星发射中心及胡杨林连起来就是一条旅游线路,我去日本曾坐他们的小火车游览过,感觉挺好,我们可以借鉴。老兄的军人情结令人敬佩!
季志林回复云淡风轻:你以长期从事地方工作的独到眼光,看到了这条铁路的发展潜力。
离别多年,深情无限。尽管我没有把所有留言全部录下,但战友们的军旅情怀已跃然纸上。我是一个刚直性格,自信还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而当我记录完这些文字之时,我的眼眶已饱含热泪,不由得更加思念军营,思念战友,思念那条令人撕心裂肺的铁路!
我十分清楚,能不能保留下这条铁路,我们都无能为力,只能叹息、惋惜、呼吁甚至呐喊!而这声声呐喊,最终汇成的,便是一首首颂扬这条功勋铁路的赞歌!
2025年1月6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