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的心 博大的爱
——首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藏书票研究会副主席著名版画家杨忠义先生
与中国美协藏书票研究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杨忠义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一个艳阳高照的夏日,我走近了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藏书票研究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版画家杨忠义先生。
走进这间不是很大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先生那风格各异、色彩飞扬的各类作品,令我感慨万端、心潮激荡;在我坐着的一侧是两个巨大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均与他创作有关的各种工具书,令我心驰神往、热血涌动。
著名版画家、水彩画家杨忠义先生,1949年出生于河北沧州,是新中国的同龄人。
面对我的到来,杨忠义先生显得十分的热情好客,一边沏茶倒水,一边将水果盘端到我面前。就这样,我们伴着浓浓的茶香交流起来,同样我也仿佛走进了他的艺术世界。
“石油职工生活伴我走过20多年,我的版画创作从初期成长到不断完善成熟,也是随着石油工业和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杨忠义首先来了个开场白。
接着,杨先生若有所思地讲述了他走过的艺术之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版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国外的优秀版画作品展览不断来中国展出,版画家们的思路和境界为之大开。版画家的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新的工具材料的广泛运用,表现手段艺术手法日渐丰富,人们从单一的木刻版画中逐步拓展开来,各种版材制作的版画品种应运而生,凹版机的迅速普及推广运用,使版画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是的,在这创作艺术发展的大好局面下,杨忠义也在努力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近年来,他有机会不断到大西北、新疆、内蒙、青海、贵州、四川、甘肃、西藏等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写生、采风、搜集创作素材。杨忠义激动地说道:少数民族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浓郁的民族风情色彩,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一个个动人的形象:朴实、豪放、勇敢、雄浑、美丽、端庄、健美、勤劳、贤惠强烈地震撼着我。
杨忠义向我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8月的内蒙古锡林郭勒广袤数百里的大草原上,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牧民们脸上带着惬意的微笑,他们为今年又一个好年景而喜悦,为庆贺和交流,四面八方的蒙古族老人、小伙子、姑娘们欢聚一起参加盛大隆重欢快、繁荣兴旺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这是小伙子们最喜爱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你看那膘悍健壮黝黑的肌体,带着汗渍微笑面孔,有久经沙场的摔跤老将,他们的脖颈上带着胜利者的纪念彩带,有初出茅庐的小将,他们将在这次盛典中初露锋芒。强悍的武士们身着牛皮铠甲,锈着各种花纹图案的战裤、白色战袍、黑色战靴,他们是草原上的骏马、腱牛、是苍穹中的雄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蒙古族的骄子。场上的对手,场下的朋友,他们在切磋技艺,回忆当年那紧张热烈的比赛场面,战场上他们可互不谦让,各显其能,奋力拼搏,是力的较量,是智能的结晶。胜利了,你看他们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欢腾雀跃,手舞足蹈,向观众展示他们的雄姿。带着汗水和泥土,休息一下,迎接新的挑战,他们期待着最后的胜利,他们暗自祈祷,坚定意志,增强信心、战胜对手、争当最强健的雄鹰、骏马,他们将为乡亲和家人们带回胜利者的吉祥。这是杨忠义为他的版画作品《摔跤图》所作的一篇题跋,它记录了杨忠义内蒙行的全部创作心血和艺术灵感,这幅作品参加了全国第三届体育美展,由鲁迅博物馆和国内外友人收藏。
还有那一个个景致各异的精彩镜头,更是令我心驰神往:
杨先生告诉我,在侗寨歌舞会上,那侗族少女的悦耳歌声至今常在耳边回荡。在贵州黔东南苗侗自治州,杨忠义独自去了榕江、丛江,经络香又步行30里进入肇兴,停留两天又到达黎平县,侗族的最具代表性的侗家村寨,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常常进入他的眼帘。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平时村寨有重大事宜或欢庆节日演出,男女老幼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也是侗寨漂亮姑娘和英俊小伙唱情歌的场所。侗家姑娘身着盛装,有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数十种装饰品。她们以银帽为精品,其帽沿下层嵌银花、银鱼、银扣,带有花纹的银片,七彩的绒球鹃花,银耳饰、宝珠、脖颈上的银项圈更是珍重,圈圈盘结的银条装点着绿色的宝石和做工极其精致的项坠,上身着白色开襟紧身衣,下着鸡毛裙最富特色,其裙片由若干织锦花带组成,每条花带下缀羽毛装饰。苗家姑娘衣服多用挑花刺绣和织锦装饰,胸部围青色刺绣“兜领”,衣服上所用的花边,腰带和头饰,多用织锦装饰。
是啊,在美丽的侗寨,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行歌坐乐,就是谈情说爱。夜色降临了,小伙子们到姑娘家与姑娘对歌交游。小伙子拿着自制的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从喜爱姑娘的吊脚楼下走过,歌声、琴声拨动了姑娘的心弦。对歌时,小伙子弹琴,姑娘用她清亮的歌声,身着盛装的优美身姿而坠入爱河。杨先生的《侗妹恋歌》正是在这种生活素材的积累下而创作出来的。其作品《侗妹恋歌》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版画作品展、荷兰国际版画展、青岛美术馆中国优秀版画家作品展、重庆美术馆中国百年版画回顾展、韩国仁川《中国名家现代版画展》;参加北京1993年职工文化艺术节获一等奖;由青岛美术馆,广州美术馆和国内外友人收藏。
杨先生告诉我,他还去了贵州凯里黔东南苗侗自治州,参加了苗侗族的盛大而振奋的国际芦笙节活动,深入到台江施洞、施秉、镇远、黄平、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朗德上寨、朗德下寨、丹寨、南花苗寨、芭沙苗寨、南皋乡等地采风。在朗德上寨、下寨,村民们热烈欢迎来宾,姑娘们在村边设拦路酒,客人们要想进村就得喝三盅酒,寨中吊脚木楼上悬挂着串串玉米锥和红辣椒,鸡、狗、猪、牛在村中自由的放养,享受着大自然的明媚阳光,房前屋后的渔塘里,鸭儿在水上游荡,鱼儿在水中觅食,各自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身着盛装的苗家姑娘们在跳着舞蹈,小伙子们吹奏着芦笙、弹奏着琵琶,在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和欢庆丰收的新生活。
说到这里,杨忠义还讲述了这样的亲历:在南花苗寨,一位年近8旬的苗族老太太,头戴银花冠帽,身着苗家自织自制的衣裤,在一架古老式的织布机下制作着土布,引来众多摄影师和观众好奇观看,看家狗儿静静地躺在老太太身边熟睡,儿女们在门边看着、学着。老太太那慈祥的面容,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熟练的技艺,苍老的赤脚踩着踏板,一下一下催动着老织布机,发出吱吱的响声,梭子在排线中穿梭……村外的斗牛场上,一对腱牛在角斗,引来四周无数村民的喝彩声(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