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散文)
作者/刘运华
我曾多次去过雨母山,都是走马观花,匆匆来匆匆去,今日骑行到了赤松觀,瞧见石碑上刻着一个“道”字,沉思许久,在我知晓中,一个是儒家、佛家、道家,好像是中国几个大的哲学思想。
据我所了解的道家思想;应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活情趣,在生活中追求自然的融合,人要养生,要跟自然息息相关,追求的是“道法自然”,个人的自由,最后能够羽化成仙,认为人的生命只不过是宇宙万千生命中的一种,犹如一条不息的长河,既无过去,亦无未来,它的内奥只能领悟,却无法穷尽,它以自己永恒的规律和不变的准则,运行于茫茫天地之间,既所谓的“大道不灭”化风道骨,澄明彻悟吾忘我之境。
密林深处的那座雁雨寺,应属佛家思想;注重来世,一些虚幻的东西,和那种出世的意境和修养,追求的是来世,精神上的苦修,大慈大悲,做善事,求得来生,佛的灵性、清净,心中感受到的只有虔诚与平和,开示的“应无所往而生其心”的超凡空灵。 禅宗自佛拈花一笑,迦叶会意,达摩西来,自此一花五叶,禅学大兴,凝明寂然,冥冥中传来佛祖的声音:“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不能见如来也”!正可谓;山林因佛寺而有了禅性,佛寺因山林而悟了灵性,山林与佛寺似乎有天然的因缘牵系,钟灵毓秀之地,少不了禅院浮屠,僧人在此洗心涤尘,即便不是名山大川,只需有高法大德,在野岭荒山,借得一峰半谷,结庐建寺,久而久之,这一方山水,便也蜕去粗陋,蕴纳灵气。

其实人也如此,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人生真是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看待此般拥有,只有这样,才能活出自己的生命状态来。佛家讲求万法皆空,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人生的真谛,纵心而不逾的规矩。
走访了道家,拜访了佛家,骑行离开了雨母山,返回都市,微风拂面,脑际浮想儒家思想,其实儒家思想就是如今的现实社会。注重讲究人的修养,比较文雅,温良敦厚,融合了道家的理念,强调入世,人类生活中和人发生关系,互动,学习、帮助、支持、共同维护、拓展、繁荣社会,就是一个“仁”字,不仅考虑到我,还要孝虑到别人,尽善尽美的仁和中庸之道,天下为公,人人平等,“中正以观天下”的正大气象。在淡泊与逍遥之间,修悟体察生命的真谛,获得一点内心的欢喜自在,以一颗宁静湛明之心,感悟自然万物,才能接地气也!
这三家思想,虽有区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亲近。人对事物的认识之所以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世俗偏见,是人心不静也!净空法师曰:“人心波动,影响天象”。人生尤如浮云,变化不定,如果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自然同化,行动与自然顺应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诗意栖息之地,得用一生修为去做,才能得到大智慧。禅宗境界说:“道之三日,自己悟;一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三日万古长空,一朝风流”,最终达到“智者乐,仁者寿”之境界!在山水之间穿梭骑行,不止是一种清闲的行为状态,也能显示一个人的修养,传达一个人的心态,表达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在骑行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神韵,表情。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山间小路都充满生机,“ 一物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千山追万山,山山峰峦好,世间风雨变幻,清苦而平淡,有诗曰:“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社会再浮躁,人心再难测,只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一超直入如来地”,感悟禅宗的清妙,来一次自我禅修,内心安宁,处世也自在,由大自然融合一体,顺其自然“天人合一”也!
2025年12月25晨刘运华随笔
作者简介:刘运华,1955年出生于湖南衡阳,从事教育工作,喜欢文学、美术、摄影,爱好骑行、游泳,有时候写写游记,记录美好生活,远离名利的纠缠,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多篇作品发表在公众号平台、刊物、报纸。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