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腊月十五的黏灯时光
文/林海
在记忆的长河中,腊月十五的夜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温暖而迷人的光芒。每当这个时候,儿时抢黏灯的欢乐场景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是一段充满童真与温情的岁月。
腊月十五,太行深山村总是三九四九冰天雪地。那时,村子里还没电灯,天色刚刚暗下来,村子便被一种神秘而欢快的气氛笼罩。母亲早已精心准备好了做黏灯的材料,将黍米面用温水和好,在案板上揉成光滑的面团。她的双手如同神奇的魔法师,轻轻一捏、一搓、一按,一个个小巧可爱的黏灯便初具雏形。灯盏的边缘被母亲细心地捏出一道道花边,宛如绽放的花瓣,精致极了。接着,母亲会在每个黏灯里插上一根细细的棉线,作为灯芯,再倒入些许核桃油。此时的黏灯,就像一个个安静等待点亮的小精灵。
当第一盏黏灯被点燃,昏黄的灯光瞬间照亮了屋子,也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期待。然后母亲放十几个黏灯在院子里的几个地方,点亮,敬上供品,祷告。过一会儿,不等母亲招呼,我和小伙伴们便迫不及待地围在一起,眼睛紧紧盯着那些散发着香气的黏灯,仿佛它们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贝。随着母亲一声令下:“抢黏灯啦!”一场激烈而又欢乐的“战斗”就此拉开帷幕。
大家纷纷伸出小手,朝着自己心仪的黏灯抓去。我看准了一个最大最漂亮的黏灯,不顾一切地扑过去,却被旁边的小伙伴半路“截胡”。一时间,欢声笑语、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小小的院子里充满了热闹的气息。有的小伙伴因为抢到了心仪的黏灯而欢呼雀跃,有的则因为慢了一步而懊恼不已,但转眼间又投入到新一轮的争抢中。
抢到黏灯后,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捧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弄灭了。然后,大家会围坐在院子里,借着微弱的灯光,互相展示自己的“战利品”。灯光映照着我们红扑扑的小脸,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兴奋与满足。我们一边品尝着黏灯,感受着黍米的香甜在舌尖散开,一边分享着彼此的快乐。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留下无尽的欢乐和温暖。随后我们又会到这一家那一家去抢黏灯,主人家也总是把黏灯放在院子里位牌下,石头饭桌上,门墩上点亮,我们悄悄的进院,然后就一拥而上,主人也总是高高兴兴的看着抢完。我们捧着战利品,说着笑着,满怀喜悦回家。梦里都还在喊着抢黏灯。
如今,岁月流转,儿时的伙伴已各奔东西,母亲也去世多年了。但腊月十五抢黏灯的美好回忆,却永远珍藏在我心中。它就像一首悠扬的童谣,时常在耳边响起;又像一幅绚丽的画卷,每当想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那昏黄的灯光、香甜的黏灯、欢快的笑声,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腊月十五的黏灯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