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蓝田"
玉种蓝田。蓝田之名,因玉而然。
所谓"蓝"者,玉之色也。白居易诗云: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水清湛入青,谓之蓝。其色也,蓝草之染青(绿)也。蓝田玉者,古之"苍玉"也,其质地细腻,致密润泽,以绿灰色和斑驳的明暗纹理为特色,故亦谓诸"蓝"。
蓝田者,蓝之产地也,古之有载。班固《西都赋》称“蓝田美玉”,张衡《西京赋》,谓“蓝田珍玉”。前后《汉书》并载“蓝田出美玉”,南朝陶弘景亦于《本草经集注》曰“好玉出蓝田”及“旧出美玉”。尤可道者,义山《锦瑟》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名冠古今。
玉者,美石也。蓝田玉,其史也久,可溯至新石器时代。今蓝田县华胥镇卞家寨村西南,有新街遗址。仰韶晚期之玉、石制品,出土者甚众。又有石钻、砥石等冶玉工具,并玉石钻芯和部分块料,切割痕迹甚明。《水经注·渭水》云:“骊戎之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此言信然。阳者,山南也,骊山之阳,蓝田也。新街遗址足可为证。
蓝田之地,西周之时为王畿。平王东迁,其地归秦。宁公时称"蓝",始见之史册。献公时设邑,此"蓝田"名之始也。
蓝田有水,名曰灞水,西北而流,"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为霸水,以章霸功。"(《汉书•地理志》)。
灞水出秦岭,山中有谷,曰蓝田谷。秦时以蓝桥河为灞水之源,其时蓝田谷者,今悟真寺峪也。
山临蓝田谷者,名蓝田山,又名覆车山、平顶山,今玉山也。《汉书•地理志》云:"蓝田,山出美玉",谓秦汉时蓝田玉出自此山。山有平顶,故名平顶山。形似覆船,故有覆船山之名。
又有王顺山,西接覆船山,东临蓝田谷,亦属蓝田山。最晚于唐代前有王顺山之名。
今玉山东之流峪河,《水经注》谓之蓝田山之东谷,名曰刘谷。
秦有驰道,过蓝田谷,始皇南巡,两过其谷。谷南通商於古道,古道上有关,曰峣关,位于今峣岭以南,古上雒(商洛)以北,扼北去蓝田谷之要,牧护关是也。
秦末乱起,高祖兴义兵,破武关(今竹林关),北出关中,为峣关所阻,听张良计,军绕峣关,从葛牌入辋川,越蒉山,战于蓝田南,败秦军。
因峣关破防,故北魏之时,关移于峣岭北青泥城侧,称青泥关。北阻蓝田谷,南防辋谷,中防今之武关道。
北周时因关位于蓝田县城之南,易名蓝田关,此蓝关之始也。
刘裕北伐,破关中,灭后秦,又于辋谷内筑城,今官上村,唐王维诗中"孟城"也。此关可防北地出自焦岱川之兵锋。是蓝田关外,又一峣关也。
隋唐时,南北一家,武关道、辋谷道,蓝田谷道并通,一正二辅,故又移关于牧护关之地,一统三道之要,名曰蓝关。韩文公诗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此之谓也。
蓝田山产玉,最晚于唐时,始有玉山之名,谷水又名蓝溪(水)。杜甫诗云:"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即谓此也。
蓝水之上,有桥,名蓝桥。又设驿,为蓝桥驿。见证元、白友谊佳话。白居易有《蓝桥驿见元九》诗:“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此之谓也。
又有唐代裴铏《传奇·裴航》小说,谓秀才裴航遇仙女云英于蓝桥。后又将《庄子》尾生抱柱,附会于此桥。
开元十四年四月大风,震电蓝田山,摧百余步,玉脉尽掩,遂为荒山。千年之后,清时蓝田玉始重现于網水西源西采峪,名曰玉川。
明清时设蓝关于兰桥处。蓝桥驿(铺)延至清时,有集市,称蓝桥镇。
最晚于唐时人们对灞水主源的认识已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把倒回谷水视为上源,称倒回沟为蓝田谷,原来的蓝田谷则称为蓝谷。宋《图经》将倒回谷水作为灞水主源。明清时正式完成了这个转变,以倒回谷(今道沟峪)为灞水主源,除将蓝田谷名移于彼处外,许庙亦有玉山之名。
此蓝田"蓝"之诸事。蓝田、蓝山、蓝谷、蓝关、蓝桥。蓝有变迁,以玉为引,不可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