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九十八)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世界大同文化将主宰人类
对于几千年来的世界宗教与世界哲学及世界科学,用心判断不要随波逐流!为什么宗教及哲学在儒家思想以外的文化圈中发生冲突,而在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及台 湾却相安无事甚至相互促进呢?这是因为太极思想的本源自然性!即道法自然。万物虽异,心一无别!其差异就在于“因执于万物之起心动念”而放落宇宙灵魂的种子各不相同,佛教称这些种子为“业识”。每粒种子都是一个小小的自我的无形勾勒,从蜜蜂鱼虫到天堂地狱,纵经千劫种子所显露的形象的永恒变化,一旦业因成就则果报必然!这就是宇宙因果相继关系的根本源泉。
《易》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宇宙因果,又何止仅停留于善恶上,大千世界万物的生生灭灭已是一种惯性习然。各大宗教宣扬的因果报应,其实都是我们灵魂种子在因循天道,开花结果。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及世界主要宗教所显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
人的道德来自哪里?来自思想吗?来自教育吗?来自社会吗?我们一旦寻找到了道德的源头,自然会对道德有个更清醒的认识。道德就是依道行事而有所得(《道德经》之文中“德”与“得”同义),它来源于宇宙本体,来源于大千自性,来源于万物本性。道性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东西,是永远伴随人们一生一世的东西,是从不消失的东西,人生之修炼不过是放下生灭心去重新反观自己的道心而已。而能够压抑埋没道心的,只有万物的习性,这是《三字经》曰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本意。
道德源于自然不是人为培养出来的,它本来就有,它是我们每个人天生本具的自然良知与自然归宿。我们修炼的目的仅仅是除掉习性带来的波波欲望,恢复原始本有的道性之德。而道性作为本源对于每一个人、每一项物,不增不减,平等无际。 为什么世间人类在道德上会出现天地之距呢?欲望习气深浅不一!故显现出来的外在品质也朴浊不一。道德好似太阳,欲望习气将像乌云,如果一个人欲望习气太厚,它的道德就没有光彩;反之,欲望习气少的人,处外品格高尚,师为人范。人类道德教育之目的,不是给人类培植高尚道德情操,而是让人除掉自身的染污了的欲望习气。我们皆知孟母三迁之典故,“孟子小时候,家住闹市,孟子学会了生意人的吆喝声;孟母将家迁到人烟稀少的墓冢之临,孟子学会了送葬人的哭墓声;孟母将家迁到校堂附近,孟子的房中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由此观之,环境影响也能改变习性。
我们知道《中庸》开篇之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上将本命之性、率性之道及传道之教三者的关系高度概纳,是中国古典教育的三步曲。《中庸》所言,本性是天命,是本来就有的,也永远不会丢失,而能统领本性的东西就是道;教育是什么呢?是修掉自己过多的欲望和坏习气,然后回归本性之道。 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思想正处于真正前所未有的碰撞融合之中,两种文化最终较量的结果,没有胜负高低,只有天下思想共赢与文化大融合。未来岁月,世界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宗教大融合、制度规则大融合,将是世界包容发展的主线,在意识形态深层没有什么阶级性!只有大道之光朗然高照!
世界是地球人的世界,不是某个民族、种族或国家所控制的世界,全世界的精神物质财富,应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而不能根据丛林兽性原则互相剥夺。由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主而形成的世界大同思想,大同文化将主宰人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惠及五大洲、四大洋的理论基础。不管人类存在的形式是什么,不管是氏族公社般的原始主义还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凡是自原始氏族人类开始,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存在形式与规律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有一切优秀文化及制度的共性提升,皆能形成人类的“道法自然”的秩序共识,也只有这种包容制度,才能让人类从此在放弃冲突中和谐地向前发展且和谐共处。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