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经第四十七章
作者:憨子
大道在胸,不见而明
提要:
在本章里,老子告诉人们要重视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重视用规律性的认识研究分析问题。这就是大道在胸,不见而名。
[原文]
不出户①,知天下;不窥牖②,见天道③。其出弥④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⑤而知,不见而名⑥,不为⑦而成。
[注释]
①、户:这里指门。②、窥牖:窥,看;牖,音you,窗户。窥牖,向窗外看。③、见天道:见,了解、懂得、明白;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④、弥:愈、越。⑤、行:做,实践。⑥、不见而名:见,看见,经历;名,同明,明白、清楚的意思。不见而名意为不需要亲眼看见就明白知道。⑦、不为:无为、不妄为。
[译文]
不出门,就能够推知天下的变化;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事物运行的规律。(不懂规律的人)出行走得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把握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圣人不出行经历却能够推知事理,不亲眼所见而能明了一切,不必作为也可以有所成就。
[耄耋白话]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章讲的是认识论问题,比较艰涩难懂,所以引起的误解也最深最多。
本章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说有这样一种人,他没有亲自经历就能知道事物的变化,没有亲眼所见就知道事物如何运行。这种人其经历越多,知道的事物似乎越少。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说明,掌握了“大道”也即基本规律的人即使不出行也知道外面的事物,不亲见也能明了一切,不作为也可以有所成就。
对于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很多哲学家认为这是否认实践出真知,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但这些哲学家在我看来其实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就是把本章从整个道德经中割裂出来,完全看不到老子这里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的前提,而这个前提在前面已经反复讲过,就是掌握了大道的“圣人”。所谓“大道”,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本质,规律。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内容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就是现象和本质,或者表象与实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但现象与本质并不绝对一致,而是有真相假象之分。基于此,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事物现象、表象的认识,叫做感性认识;二是对事物本质、实质的认识,叫做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肤浅、表面、多变,因而不可靠;理性认识深刻、内部、稳定,因而相对可靠。人们“出户”、“窥牖”、“行万里路”,看到的,听到的,亲身接触感觉到的都是感性认识,即使这些认知完全真实,依然是不可靠的认识。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历而不知”这些成语,不是说真的看不见、听不着,不知道,而是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实质,其所闻所见都不可靠,用以指导实践,自然多以失败告终。成语“刻舟求剑”、“楚人过河”、“杯弓蛇影”等就是告诉人们“出户”、“窥牖”得来的知识并不可靠。俗话“咱拾粪去时牛都屙到河里了,烧香去时庙门都关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说的就是懂得研究分析规律的“圣人”实践越多,越能对获得的大量的感性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取舍和分析研究,最终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如果不能像“圣人”那样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获得的感性认识越多,尤其是假象越多,越容易干扰人的心灵,让人怀疑原有的真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与上面“出户”、“窥牖”、“行万里路”的相比较,老子认为掌握了“道”的“圣人”,也就是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人,可以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预见事物的变化,确定未来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说“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的原因。人们熟知的诸葛亮“未出隆中,三分天下”正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典型例证。想一想,年近半百的刘备一生闯荡,奋发努力,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依然拼搏不已,经历了多少事情,亲行了多少实践,但在诸葛亮之前却是懵懵懂懂。听了27岁的年轻人诸葛亮的一番分析之后,他才如醍醐灌顶,以为自己“如鱼得水”。两相比较,老子的在这一章的论述不能不令我们佩服。
科学史上还有一个更为典型的例证。
丹麦天文学家弟谷是个非常执着而认真努力的人,在丹麦国王的资助下,第谷修建了一座非常先进的天文台,大大地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但第谷的观测方法一直是一种基于肉眼和机械观测的直接观察方法。他通过长时间、准确的测量,记录了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他编制了星表,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第谷的观测方法强调了观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为后来的科学实验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仅仅也就基础而已。在科学史上,他是第一位把行星运动的详细情况精确记录下来的天文学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他始终停留在老子所说“出户”、“窥牖”、“行万里路”的感性认识中,因此他记录下的珍贵观测资料在他的手中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价值。1601年第谷去世,临终前把自己多年的观测资料留给了他的学生开普勒。
开普勒非常珍惜老师留下来的宝贵的资料,但他采用了不同于老师的研究方法,他采用了基于数学和物理学的综合分析法。不仅记录了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还对行星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相信哥白尼“日心说”体系的正确性,坚信天体的运行是有其普遍性规律的,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行星轨道。用自己擅长的数学方法对弟谷留下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经过长期精确的计量和测量,终于揭开了行星运动的秘密,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它们分别是:
1、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连接太阳和行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周期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因为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而被人们赞誉为“为行星运动立法的人”,以他的成功证明了老子“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真实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是极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在本章极而言之的“不出户”、“不窥牖”并不是否定实践,而是告诉我们,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认识,那是不可能的。他要我们重视对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重视用规律性的认识研究分析问题。这才是我们在本章应该得到的启示。
将老子在本章的思想概括一下,那就是“大道在胸,不见而名”。
2024-1-23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执行主编,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