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的麦田
作者:张利平
前两天去包扶村找包扶对象老南完善“两个清单”。我们的车子出城沿312国道向东走到冀村东面的路口,左转拐入刘河村,沿水泥路一路向北进沟,1小时后爬到老南住的东西岭上。沿途风景优美,大自然像一位丹青高手,把山川河流、田野村庄涂抹的浓淡相宜,色彩艳丽,火红的柿子,橙黄的树叶,苍翠的松柏,构成一幅壮美的油画。同行的女同事无不激动地将手机伸出窗外抓拍美景,而我却总感觉目之所及缺少了什么,哦,对了,缺少了或鹅黄或嫩绿的麦田!
立冬前后,应该是小麦出土发芽的时候,而田野里除过萝卜、菠菜、蒜苗等蔬菜之外,鲜见绿色,倒是破败的苞谷秆子随处可见。见到老南,我问他,现在怎么没有人种小麦了?老南说,小麦生长周期长,田间管理复杂,收割时间紧。关键是脱粒时单家独户忙不过来,需要多人协作劳动。现在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老年人干不了脱粒小麦的重活,因此这几年没有人种小麦了。听了老南的话,我有些怅然若失,倏忽又想起前几年帮父亲种小麦的情景……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队里分给我家5亩地,其中有4亩地可以种小麦。这4亩地又分别位于不同的沟沟叉叉、坡坡梁梁。大都是二、三分一块,半亩以上的整块地只有四、五处,小块地是父母亲带着我用挖锄挖的种小麦。记得一般是在父亲撒过麦种、臭肥(碳酸氢铵)、复合肥(美国二铵)之后,我、父亲、母亲三个人站在地的一边,一起撅起屁股向前挖,连挖带刨。我当时没有掌握挖地的要领,脚步不停的移动,往往是刚挖过的松软地方又被自己踩得瓷实了,我有些懊悔。这时父亲就给我做示范,让我用手先紧握挖锄把的前端,把前面的地挖完了,再将手向挖锄把后面移动,然后挖稍远一点的地方,直到够不着前面的地了再换步。我照着父亲教的办法做,果然身后的脚印少了许多。
我们老家有一句谚语,“要吃馍连泥和”,说的是即使天下小雨,也不能停止种麦。因为人常说,“霜降前种高山,霜降后种平川。霜降前十天不早,霜降后十天不迟”。好像霜降这个节气就专门是为种小麦而设置的一样。一般人家都要赶在霜降前把小麦种上,否则就过了高产期,麦子的收成就不会好。种麦遇到下雨的时候,母亲给我找一块化肥袋子拆下的塑料布披在身上,我们继续冒雨挖地种麦。不一会儿,脚上就粘上一块庞大的泥疙瘩,犹如戴了沉重的脚镣;锄头也会被地上的豆子蔓、苞谷茬、杂草根等缠死,不时要用手扯掉,挖地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常常是父母亲已挖到地的另一头了,我还在中间位置,这时他们又会从另一头向我这边挖,汗水混合着雨水,父母头上热气腾腾……
对于面积在半亩以上的地块,用人工挖太费事了,我们会借用邻居的牛来播种,条件是把地里的苞谷秆和黄豆叶子送给人家,作为牛越冬的饲料。母亲是家里的外交部长,她会提前同养牛人家讲好,待到人家的小麦种完,我们才能借用人家的牛来耕种。一般要联系两家的牛,准备工作比较复杂。早上天刚麻麻亮,母亲会打发我和妹妹到邻居家把牛牵回,给牛倒上提前收拾好的晒干的黄豆叶,还要给牛和一大盆麦麸糊糊,糊糊里要抓一把盐搅拌均匀,让牛喝下以补充能量。母亲则早早做好红薯糊汤,我们匆匆吃过早饭,父亲扛着犁,犁头上挂着绳索、跟斗(轭具),手持鞭子;我和母亲分别手拿挖锄,背着麦种、肥料;两个妹妹各牵一头牛,我们全家齐上阵去种小麦。
到地里之后,先将牛牵到地畔,让牛先休息一下,再吃些未被霜杀的青草。父亲则赶紧撒麦种,然后撒二铵、尿素或者碳铵,等种子和肥料全撒好了,就让妹妹把牛拉到地边,我和母亲帮父亲把牛套上。父亲告诉我,两个牛中要确定一个牛“领墒”。我不知道“领墒”是什么意思,他说“领墒”就是确定这头牛是领导,起着示范引导的作用。父亲一般会选择身格强壮的大犍牛“领墒”,瘦弱一点的乳牛和才搭上跟(学会犁地)的小牛是领不了墒的。套好牛,摆好犁,父亲一声吆喝,两头牛迈开四蹄向前疾走。
刚开始时,两头牛配合不好,不是这头牛走到犁沟外了,就是那头牛将撇绳踩到蹄子缝里,或者是牛的跟斗从肩上滑落……父亲不时要呵斥牛停下,重新收拾绳索轭具,这时我和母亲就得跑上前去帮忙排除故障。不一会儿,父亲的吆喝声:“上犁沟—下犁沟—打绊—回来—喔、喔、喔—走起……”就响彻山谷。约莫半小时之后,两头牛开始配合默契,牛们好像听懂了父亲的指挥声,犁地变得顺畅起来。这时,我和母亲就会到地的顶头和边角地带用挖锄挖,这些地方牛是犁不到的,我们叫它挖弯土。犁完之后要用荆条编的磨磨地,磨过之后地显得平整,麦子出苗齐。磨地是我们的快乐时光,我和妹妹会抢着坐磨。父亲会让我们每人体验几个来回,那种感觉所带来的欢乐无以言表,是农村孩子独有的高级享受……
麦子种下十多天后,地里就冒出鹅黄的麦苗,嫩嫩的,柔柔的,像刚孵出的小鸟嘴巴的颜色,看着让人心里为之一颤,这时的麦田充满希望,它是生命的喜悦,也是丰收的憧憬。可惜的是,最近几年很少再看到麦田,再看到农人种麦的场景。由于父亲步入老年,他和母亲两个人无力脱粒麦子,故而我们家也十多年没种小麦了。看不到麦田,我心里老觉得空落落的。
周六从老家返城,车子顺麻街岭下来,开到上河驿时,我不经意间看到农耕体验园旁边竖着一块某某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牌子,牌子后边是一小块麦地,麦子刚刚萌芽,生机勃勃,甚是喜人。回到家里,我关注了该学校的公众号,看到了该校在这个劳动实践基地里多次组织学生种植粮食及瓜果蔬菜的报道,我心里暖暖的。
我曾担心我们的孩子会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看来是我多虑了。农耕文明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愿我们心中的那块麦田永远都在!
书于2024年11月9日
作者简介:张利平,男,陕西商州人,生于1971年10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闲暇喜欢阅读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