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现实生活之情怀
——《潘怡赓诗联选》序
潘安兴
孔子主张“诗无邪”,袁枚的性灵说,王国维提出造境、写境,理想与写实是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两者对诗的意境创作都具有指导意义。真与美是诗的灵魂,其它都是技术问题。
一位八十六岁的老人,穿越岁月的沧桑,烙印人生履历,用诗纪录曾经过往,投笔从戎到解甲从教,光荣在党六十余春秋,永不褪色的一面红旗,平凡执著的一路追求,诠释着始终不渝的奋斗,壮心不已的红心似火。
翻开这本小册子,寻觅在生命的每一个驿站中他的不变。我们仿佛听到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声,发自心灵深处。
从瞻仰毛主席纪念堂到韶山红太阳升起来的地方,读毛主席著作五卷、读毛主席诗词、纪念毛主席诞辰从各方面发自对毛主席的敬仰与崇拜,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伟人情结,而是一个时代两三代人的精神家园。《缅怀毛泽东》是发自肺腑的声音:
韶山喷薄太阳红,百姓深情沐暖风。
星月山河人共仰,昆仑屹立亞洲东。
对人民领袖的无限俯仰,是民族精神的寄托,也是信仰的明灯洞照着洪荒大地。这种民间的神祗香火,朴素的红色底蕴,近十年间图腾在神州大地,一场思想解放冲破禁锢,真理的讨论,重新回归到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作者无疑是先知中的先知。
这些年来,社会种种弊端的根源,出現不少公知与公门单位集体坍塌,究其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颠覆。而作为一个时代的标杆雷锋在人们形象重塑,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合唱中,作者站在新世纪的前沿,引吭高歌《采桑子. 学雷锋》:
一生战斗青春美,胜似花红。心比花红,服务人民无限忠。
千秋伟业征程上,永学雷锋。争做雷锋,光大精神再建功。
从雷锋身上找到这位老党员、老布尔什维克的纯洁灵魂,高尚精神风貌,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真善美。镜头回放电影《雷锋》观感:
《毛选》人皆读,雷锋最用功。
雷锋书日记,字字见行踪。
赤县英雄多,雷锋唱大歌。
品行昭日月,榜样耀山河。
透过这些激昂人心的句子,让人们进入到毛泽东时代的社会风气,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引起我们的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进步还是倒退?尤其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向何处的深沉灵魂拷问。
《应征入伍》,投笔从戎报国的憧憬,跃然纸上:
人生一次二十春,抱定紅心去应征。
放下教鞭驰战马,履行义务赴征程。
荣当智勇侦察士,梦想忠臣优秀兵。
紧握钢枪冲火线,沙场鏖战壮军营。
一个热血青年,穿上绿色军装去圆自己的梦想,改变命运的一个节点,当时的心情,该是多么幸运!能够进入部队这个大熔炉淬火,炼成特殊的材料,是可遇不可求的幸事,从中读出了作者的心情,作品时代缩影。
在一个偏僻地区教书育人,艰难岁月中执著追求,忠诚使命。《蜡燃》便是一组真实的题照:
明月当空照校园,疑同白昼读书难。
张张注目资功课,炬炬清光映笔端。
摇曳灵犀华彩放,思维解答玉峰攀。
乡村庠宇师生谊,桃李芬芳绽笑颜。
生动的场景图,惟妙惟肖展示在眼前,让我们看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教育的状况,教学的真实纪录。也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奋起。
自己在学校教书,妻子在乡下种田。这种“半边户”的尬尴与无奈,苦涩非个中人所能品味。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半路出家,《四十四岁学耕田》便是当时很多家在农村的干部、教师职工的真实写照:
挥舞皮鞭犁把握,镵头掀土破天荒。
汗流浃背泥花溅,耙耖犁耕奏乐章。
一介书生,干起活来,显然力不从心。这种心理活动,在“汗流浃背”中磨砺,品味看似简单做来难的亲身体验,“耙耖犁耕奏乐章”的耕耘曲,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作品触及到自己神经与血液循环的末梢,干自己从未干过的事情,心灵深处的感受,自不言而喻。
人间烟火的心灵皈依,难得的生命厮守,白头到老的一份情缘,倾注在《喜度钻石婚》的衷肠表白:
六秩同舟渡,相濡以沫情。
思妻田洒汗,忆戍靶穿心。
解甲忙桃李,回家谢俭勤。
桑榆呼宴酒,偕老小康春。
对妻子在漫长岁月中的默默付出,为家庭的无私奉献,内心由衷感谢,从文字读出作者的对自己侣伴的情感,没有缠缠绵绵的话语,一切尽在不言中。秉承中国诗歌含而不露的传统。
借物抒情,状物书怀,尽得其妙,其中不乏佳构。《十二生肖之咏》丑牛云:
耕耘奋踔人间饱,大地丰收情满怀。
茹苦含辛无悔怨,鞠躬尽瘁塑形骸。
酉鸡云:
司晨唤醒日中天,送宝高歌田野喧。
展翅凤凰来媲美,争相出彩闹空前。
这两首咏物诗于平淡之中见真情,于浅显中富哲理。采用抽丝剥茧揭示主题“鞠躬尽瘁塑形骸”、“争相出彩闹空前”便是画龙点睛之笔。
而《落叶问答》独得创作妙诣:
玉树秋风吹叶远,梦圆炎夏绿枝繁。
春来问叶何方圣,冬去归根认祖源。
一问一答,这样的春秋之笔,于短小精悍于汪洋恣肆,有老庄之挥洒自如,亦如武林中的轻功,非童子功所不及。
诗人的创作不只是反映事实的镜子,而是照亮现实的灯火。把握时代脉搏,聆听历史的潮声。从时代共同的历史意识与社会感知中提炼出个人独特的生命经验,凝聚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亦如杜甫与白居易一样,贴近人民,贴近底层,为人民鼓与呼,作品才能永恒,才有生命力。
这本集子基底是写实手法加现实题材,塑造了作品的基调与创作面貌。从大量作品中感受到现实主义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来自对生活的长期积累,深邃的思考,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对联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统的婚丧嫁娶节庆题联中,李楚雄、魏玉英婚联嵌名不乏佳构:
楚梦有缘,蓝田种玉;
雄才得意,洞房育英。
贺老同事大厦落成联:
翰墨书香园丁府;
琼楼霞照幸福家。
带有泥土气息的芳香,人情世故风俗的画卷,在对联中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喜庆场面,让人置身于热火朝天的氛围。
而族谱祠堂联却饶有兴致,耐人寻味:
神龛萦紫气,磬韵香馨,弘宗功祖德,天地蕴情,光前裕后铭青史;
谱牒播清芬,枝繁叶茂,炳族旺家兴,子孙承志,继往开来铸锦篇。
对联排比整饬,语法工整,音韵协调,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联海拾贝,仅举一二,可窥全貌。
作者出生在抗日战争初期,成长在共和国时期,受到传统教育,三字经、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的熏陶,又有红色基因的浸染,造就了国学根底,故能两者兼而有之。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实现“第二个结合”,造就自己的高峰。
诗如其人,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沁人心脾。作者激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大有曹孟德“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气干云。
仁者寿,德者康。有感于上,是为序。
公元2025年1月9日(甲辰腊月初十)
(作者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联》主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