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丽
参加北师大名校长培训,是一次充实且深刻的专业成长之旅,为我在教育管理领域的持续探索提供了丰富养分与崭新思路。
本次培训的内容是“发展规划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思维模式转变”和“跟岗学习”等方面。这场为期十天的培训汇聚了众多教育界的精英与专家,有教育部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主任秦晓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成刚;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校长李晓琦;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博士张祥兰等多位教授,他们的经验分享与深度见解,让我对教育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理解,也为我未来的教育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一、规划制定是“灵魂”
学校规划是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充分体现自身发展理念、引领一个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没有规划就没有“魂”,就没有“生命力”。学校规划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能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可以确定学校的长期目标,比如要成为一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或者是在某个学科领域有突出优势的学校,让全体师生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方向对了,努力才会更有价值。
其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学校能够根据规划内容,合理安排资金、教学设备、教师等资源。例如,规划重点发展阅读教学,就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书香校园等方面。
再者,学校规划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它可以规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确保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例如,规划引入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最后,有助于增强学校之间的竞争力。合理的规划可以使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优势,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名校长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和发展眼光,为学校的长期发展要做好科学规划。而规划也是学校发展的施工图、路线图,有了科学的规划校长才能引领、推动学校不断发展进步。
二、文化建设是“精神”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也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作为一名校长,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领导者,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听了成刚和张祥兰教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讲解和诠释,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感悟。
㈠建构文化框架
办一所有立场的学校,做一个有态度的人。文化建设要坚持一个立场,激活学校文化力。它包括1.精神文化层面:⑴办学理念;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⑶校歌、校徽、校旗等,以此增强师生归属感与学校凝聚力并引领学校整体发展方向。2.物质文化层面:⑴校园环境规划,打造优美且功能分区合理的校园景观,如设置宁静的读书角、充满活力的运动区、富有文化气息的艺术长廊等,使校园处处皆景,景景育人。⑵校园建筑与设施,建设风格要有特色、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建筑要布局科学,并注重内部设施的完善与文化装饰,如在教学楼内展示学生作品、学科知识展板等。⑶文化标识系统,在校园内设置清晰、美观且具文化内涵的指示牌、宣传栏、雕塑等标识,传递学校价值观与文化信息。3.制度文化层面: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民主管理制度。4.行为文化层面: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准则、校园活动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要找准方向提升定力,凝聚所有力量形成合力,让文化落地生根,在全校形成共识,落到课程建设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校长要从学校的立场出发,不能单打独斗,零敲碎打,要学会借力,切忌校长拍着脑袋做决定,要领着大家一起打造,让学生、家长、老师、退休老教师等都参与进来,让他们自由发表观点、建议、见解,要突破陈规的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出金点子,出智慧。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能让老师、学生和家长有主人翁感觉,这样才能凝聚合力,才能让他们更有责任感和担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SWOT分析法对各种观点进行层层筛选。
㈡做好文化体系建构
好的文化是学校育人管理蓝图,行动的图谱。学校文化设计到底如何挖掘?从哪儿着力?好的文化建设是从学校发展历史挖掘开始的。张教授从学校历史再梳理、学校基因深挖掘、区域资源再整合、宏观政策真落实、理论基础深追溯、办学理念再凝练、文化体系总设计七个方面给我们对文化的建构打开了思路。
㈢学校文化建构的系统性
文化建设不仅是给学校找“魂”,找“根”,更是通过具体措施和方法,将这种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可以从理念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班级文化、家长文化等八个方面单点切入,单点做好后再由点到面整体发展,系统推进。
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看它装修的有多么漂亮,而是看它对师生的影响和价值。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再发展的。在学校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已有丰富的资源,达到让每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处角落、每一珠花木都能发挥“育人”功能,真正让环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本次培训正好为我们开启了新思路,指点了新方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带领团队结合我校校情进行文化定位,符合人本思想,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炼核心价值观,确立文化建设方案,让文化落到课程建设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心理健康发展是“前提”
脑科学赋能教育:学习力培养新视野。聆听李燕芳教授关于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教学启示的讲座,尤其是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力培养内容,令我收获颇丰,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刻且科学的认知。
从脑科学角度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大脑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敏感度,例如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可塑性极强,这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黄金时期。了解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就应把握时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以促进大脑神经连接的发展,助力他们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讲座中提及的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力培养策略尤为实用。如利用大脑的记忆规律,采用间隔重复、多样化练习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巩固知识,避免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让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且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同时,关注情绪对学习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积极的情绪能够激活大脑的学习相关区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与肯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
此外,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也是提升学习力的关键。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度以及评估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调整学习策略,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李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脑科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价值。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所学,根据学生的脑科学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思维转变是“关键”
聆听张红川教授关于转变思维模式以提升领导能力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对领导艺术有了全新的感悟。
张教授强调领导者需从传统的固定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当前部分领导组织管理的通病是:目中无“人”,事儿多的时候就会被事儿牵走,满脑子都是事儿,没时间琢磨人,这样好多时候老师们就没有安全感了,所以是“先人后事”还是“先事后人”都需要领导们思考。尤其在面对挑战时,固定思维的领导者可能会因害怕失败而退缩,而成长型思维的领导者则将挑战视为成长机遇,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这种思维转变让我意识到,作为领导者,不应局限于现有能力和经验,而应勇于突破舒适区,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讲座中提到的系统思维也让我印象深刻。领导者不能只关注局部问题,而应从整体出发,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在制定决策时,要考虑到决策对组织各个层面的影响,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例如,在推进课改项目时,不仅要关注项目进度,还要考虑资源分配、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因素。
创新思维是提升领导能力的关键。在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新想法、新观点。创新不仅仅是教学或活动的创新,还包括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张红川教授的讲座为我打开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转变思维模式,以成长型、系统型和创新型思维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引领团队走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此次北师大名校长培训,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洗礼。它让我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教育管理工作,更新了理念,提升了领导力,拓宽了教育视野,丰富了管理策略。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学习与进取精神,不断探索教育管理的新路径与新方法,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与学生成才不懈努力,我将把所学所思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桃力民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