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路
文/盛百珍(辽宁台安)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故乡的那条小路,它如一条丝带,蜿蜒在我的心间,每一步都写满了思念。
在我的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家乡由四个自然屯组成,三百八十户,一千六百二十口人唯一出行的小路,就是从国堤道口至当时的县级公路。那时,每逢春天风沙四起,走在小路上让人睁不开眼睛,夏季连雨天,小路就变成泥水路,走在上面真是寸步难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变。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再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给秋收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应入场院的稻谷因路的因素不能及时入场院,有时在地里高粮玉米都生芽子了。
记得一九七O中秋节前我骑自行车外出办事,在返回途中,天空突降大雨,我被浇的像落汤鸡一样,自行车骑不了,只有把自行车扛起来,再到路沟草皮上推一会,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才到家。当时在想家乡什么时候能铺上柏油路,方便百姓的出行呢?
八十年初我被调到公社农机站工作,正好县里准备实施村村通工程,先在个别基层大队试点,我得知这一信息,经过上下沟通,为孙家大队争取到了这一指标,当年全大队共修柏油马路一千余米,直接连上了县级公路,当时老百姓的高兴地说:“百珍真是个好人啊,调到镇里心里还想着百姓”。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家乡的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台安县第一个成为全国村村通柏油路、通公交的先进县,国道,省级公路绕家乡而过,交通四通八达,早发夕至,现在老家的柏油路连接千家万户,想去哪就去哪。
现在路面平整,路两侧的风景树在花草的点缀下,显的格外美丽。车辆川流不息,公交车招手即停,现在到了秋收季节不存在不能及时入场的困难。
鞍羊省级公路宛如一条彩带从家乡穿过,两侧杨柳翠绿,给人一种车在画中行,风光如画屏的感觉。极大的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真正践行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诺言。
2024年8月,鞍山至台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老家设立了出口,不久将来一道靓丽的彩虹将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条腾飞之路,幸福之路,富民之路。
【作者简介】盛百珍,男1949.11月出生,中共党员,辽宁台安县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当代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
鞍山诗赋协会理事
鞍山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
台安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
辽河新韵副主编
三十年来共出版,辽水欢歌,黑土地芬芳,等三十四集诗刊,作品分别发表在省,市,县报刊杂志五千余首(篇),乡镇公务员退休。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