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农村大队小剧团
文/盛百珍(辽宁台安)
从一九六八年后每到秋末冬初,农村各大队都相继成立自己的小剧团(当时也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公社当时共有八个大队,每个大队都成立自己的小剧团,把一些爱好文艺,会吹打弹拉唱的人集中到一起,这个小剧团是纯夜余的,白天劳动,晚上排练,一般都要到晚上十一点左右,而演员们的热情空前高涨。
每逢春节期间都要到各生产小队巡回演出,以此活跃农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宣传毛泽东思想,歌颂工农兵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与此同时还开展忆苦思甜,让人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另外各大队间也巡回演出,相互学习。
节目演出形式是以百姓喜闻乐见,短小精悍的节目为主,如,表演唱、相声、快板、山东柳琴等,节目都是接地气的,如我们村里八大员、参观大寨回家乡、我家来了"三支两军″解放军……我们大队还连续两年排了评剧,拉场戏,第一年排了由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的评剧《沙家滨》,排的非常成功,每场演出都非常受社员的欢迎,每到一个小队都搭成一个简单的舞台。就是用28拖拉机斗子搭成的,演员热情高,观众百看不厌。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绣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郭建光的精典唱段至今记忆犹新。
阿庆嫂的智谋双全,智斗一场的台词至今不忘。
拉场戏《丰收之后》剧情接地气,反映秋天粮食丰收了,把优质的粮食交给国家,比贡献卖余粮,年年超指标,反应农民爱党,爱国的高尚境界。
在那个年代的大队小剧团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声器,每名演职人员都是党的宣传员。
如今,已近快六十年了,回忆起来仍是记忆犹新。那时虽然没有好的舞台设计,没有五彩缤纷的灯光,但我们还是喜欢那个年代正能量,接地气,语言文明的有真实感的节目。啊!远去的小剧团,您是那个时代不凋谢的艺术之花,将永远盛开在我的心中!
【作者简介】盛百珍,男1949.11月出生,中共党员,辽宁台安县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当代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
鞍山诗赋协会理事
鞍山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
台安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
辽河新韵副主编
三十年来共出版,辽水欢歌,黑土地芬芳,等三十四集诗刊,作品分别发表在省,市,县报刊杂志五千余首(篇),乡镇公务员退休。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