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年味
韩昶国
许多的时候,仔细想想,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的过年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再深一层想,过去的新年与现在的确不同,所以至今仍然能够想起过去的新年里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地方。
随着时光的流淌,留在脑海里的永远都是岁月沉淀的味道,馨香而且绵长。
小时候过年,在农村喜欢看传统戏曲的,就会打听哪里有唱戏的,如果附近有,老远就听得见锣鼓喧天,过年的氛围已经十足。如果是村里组织搭台唱戏,戏班子多是喜欢唱戏的农村人自己凑起来的草台班子,过年期间,这样的草台班子也很受欢迎。专业剧团自然有专业剧团的优势,草台班子又有草台班子的妙处。草台班子组成的这些演员,都是平时喜欢唱戏,天天下地干活的庄稼汉,相互都认识。如果过年想凑一台戏,主事的会提前定下来唱什么戏,然后在平时喜欢唱戏的人中拟定下角色扮演者。这样剧目一定下来,演员们私下就开始练习了,只等登台正式演出。
一般情况下,过年的几天里,最少要安排上三四出戏,或者更多,离离拉拉差不多能唱到正月十五左右。有时候同一出戏还要重复来上几场。
因为下面看戏的观众对台上这些演员都认识甚至熟悉,所以每个演员无论经过化妆穿上什么角的戏服,只要在台上一亮相,或者一登台一露脸,戏台下面就会有一阵欢呼和骚动,就会响起叫好声鼓掌声。如果大家看得兴奋,就会到后台找负责的要求加戏,有这样要求的肯定是个戏迷,上了看戏的瘾了。加整场戏来不及,负责的会和演员们商量一下,加上一个段子或一出戏,满足大家的兴致。
除了唱戏还有其他的文娱项目,就是舞龙舞狮子走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别光听这些名字似乎很好玩,其实都是卖力气的活儿。龙头狮头自不必说,手脚把式上得有几下子硬本事,蹿跳跑跃闪晃腾挪穿插翻每个细小的动作上都可见功夫。就是走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看似轻松,也都各有各的技巧,各有各的独到之处。高跷踩板离地半米多高,领头的还要高些,不仅要掌握平衡还要走出优美的花样姿态或吹着小喇叭踩出欢快的节奏鼓点,甚至一些高手们还可以玩出花样,有高潮有兴奋点不停逗大家乐,让大家跟着他跑。走旱船扭秧歌不仅服装色彩喜庆,扭起来走起来更有气势,这样才能体现出节日的喜庆和红红火火的气氛。
村里年长的已经不上场的老师傅们,眼睛滴溜溜在年轻后生堆里转悠,看谁家的后生适合干什么,然后就找时间拉家长一样告诉他的家里大人,孩子长大了,是个好苗子,可以培养砺练砺练……
小时候的过年氛围处处透着中原文化的乡土气息,让你陶醉在这纯朴善良的民风民俗里,喜欢上这片历史悠久厚道广袤的土地和性格朴实纯正善良的人民。
是呵,过年了。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用自己内心喜爱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仰,这不是最美好的时光,最幸福的味道吗?
小时候过年,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压岁钱。
孩子们心里总是期望着过年了能得到一份压岁钱,即便就是几毛到两元不等的角票,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当你对长辈们行过磕头大礼后,长辈们才拿出崭新的票子,一边叮嘱说别乱花,买些作业本铅笔好好学习呵,一边逗着孩子玩。
压岁钱都是大人提前准备好的,去银行里找人换一些崭新的纸币。小的时候面额不大,当时人民币最大的面额才十元。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一般人家也就是1毛到2块不等。
大年初一,辈儿长的大人,会端坐家里,等待着小辈儿们上门拜年。那时候压岁钱是不用红包的,从一叠新钱里抽出一张或几张,等免辈儿磕了头,就递上去。有的老人逗喜欢的孩子,就说没听到响声,不算,重新磕。遇到实在的孩子会信以为真,把头使劲儿往地上磕,疼得眼泪汪汪也装着坚强的样子不让泪水掉下来。
一转眼,我们当年给大人磕头领压岁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五十多岁的我侄子侄孙已经十来个了,现在我也到了发压岁钱的年龄。现在的压岁钱不再是一毛两毛一块两块的小票,而是百元大钞,一份压岁钱至少也是两三张以上。
并且随着现代化高科技迅猛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经济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幸福的享受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曙光。就连压岁钱也有很大变化,通过手机一按键,相距千里万里就可以收到红包压岁钱。
当年我们磕头领压岁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给我们发压岁钱的人多数已经不在了。岁月老了。母亲父亲二叔三叔已仙逝多年。可每到过年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来,想起以前的温馨时光。想起当年温暖的亲情,想起小时候许多有趣的事,心里就涌上一股暖融融的情感,有时候眼睛会潮潮的。
这样想想,倒真的还是追念小时候的过年。那个时候,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贫穷,但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真的太美太温馨了。现在,时代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以人为本心怀善良的仁政方针使百姓更有幸福的感觉,百姓富裕了,国家强盛了,社会也更加和谐美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