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专家论坛广州会议召开之际,应北京置业河北津西博远房地产公司经理之邀,在广州结束论坛议程示范项目观摩后连夜飞抵南京,车行七十分钟后入住金坛新天地全季酒店。利用了四天时间配合津西美墅馆在建工程与该小区十年前已交付的一期工程维护墙拆除并网连接工程项目。先后去滨湖派出所和街道委员会,落实依法施工、维护正常工序的诉求,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多起波折,最终如愿以偿完美实施的整体项目推进。在金坛短暂停留期间,走马观花地了解了金坛这片热土上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红色胜地的人文风土。随手采撷名片记之,为飨读者故整理如下:
名片一:金坛高铁站
作为外乡人留有印象深刻之一的,当属金坛站—其建筑外观宏伟气派不输于一般地级市的航站楼。位于常州金坛金沙大道与江东大道交会处,由上海局管辖,是沪宁沿江高速铁路上的客运站。
该站于2010年10月开工,历时近两年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站房屋面为双层曲面螺栓网架形式,于2023年9月28日投用运营。站房建筑面积15998平方米,站场规模为2台6线。金坛站以茅山、长荡湖和董永传说等“金坛元素”为装饰重点;以“碧湖映月、山影幽静”为主题设计,通过柔美的曲线呈现出层峦叠嶂的感觉;采用“白色+金色”配色,分别取自徽派建筑的素白,金坛百丈的金色。体现了金坛地区的包容开放、勇往直前的精神。
金坛站候车大厅正立面展示了飘带状一幅136米长、4.1米宽的铝板浮雕,结合金坛刻纸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策划的百米长卷《大运河》,神似金坛版的“清明上河图”,充分展示刻纸艺术的金坛地域文化。场站醒目的“华罗庚家乡欢迎您”字幅映入眼帘,令游人走进了科学家华老的故里......
名片二:华罗庚公园从广州折返南京后入住在新天地全季酒店。次日,乘车前往津西新天地项目时,途径酒店近邻的华罗庚公园。晚餐后公司负责人专门陪同游览该公园,一行人饶有兴致地从南门护城河古城墙城门而入,依顺时针方向,依次参观了华罗庚铜像(高4.6米、重5吨,铜像正面刻有本人题词:“香,香不过故乡茶;亲,亲不过故乡人。”)、世纪钟广场、文化长廊和包括华罗庚、汤定元、孙枢等在内8位科技文化名人碑廊。
据悉,该公园始建于1911年,原名“雅约园”,后曾更名“中山公园”、“人民公园”,于1992年为纪念数学家华罗庚而命名为“华罗庚公园”。公园占地3.4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江南园林风光、名胜古迹、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内保存金坛仅存的明清古城墙遗址,长约120米,高6米,墙外有古护城河环绕,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仍完好屹立。鉴于公园历史和文化意义,被确立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适逢北方寒冷冰冻大地的大雪时节,而此地游人们身着舒适的秋装,徜徉在红花绿柳翠竹桂香浓郁的公园甬道上,彰显着公园的温暖、祥和、幸福、欢快、人文的博大精深。
名片三:金坛茅山
茅山是江苏省内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清宗坛”。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和茅山)之一。茅山分为两个景区,即一山两景区,一个是句容茅山,一个是金坛茅山。两个景区到山顶都是同一地方(顶宫)。其中坐观光车上下通往句容茅山,乘坐缆车上下是金坛茅山。金坛侧的茅山,宫观分布分散,有全真龙门和清道逍遥的元素。为此,金坛茅山景区著名景点都在山脚下。如花谷奇缘、宝胜园、紫云胡、东方盐湖域、金沙湾乡村俱乐部。
在金坛茅山乘坐缆车后转入步行,当行至万福宫外牌楼时,道家阴阳说体现的淋漓尽致。仅以牌楼门洞上方里面门楣题字为侧,居中“紫气新辉”的“紫气”二字为翻反字体与新辉呼应阴对阳;左手“入牝”牝为反字与入为阴阳对仗,右手题字“出去”,则是出为反字与玄字阴阳对仗。横看出入二字皆为阴阳对仗。出玄入牝,若亡若存。以其分而言之,玄天牝地。《道德经》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是出入的门户,门户之中便有谷神在内。出玄入牝,就是出此入彼,出彼入此,阴阳沟通象。
后记:利用三个小时,乘缆车登顶茅山,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了茅山道观与自然景观,深深感触到道教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文化。因时间紧奏,未能前往镇江句容茅山景区,瞻仰老子雕像以及新四军纪念馆,显然留有遗憾,却为下次前往留下希望的油头。
为了前往上海参加会议,在金坛站停留了三个小时,给我充足的时间来欣赏站内建筑特色,在飘带状的浮雕上,一饱眼福《大运河》百米长卷的船只、人物、市井一并饱收眼底。乘扶梯到二楼,细致了解到古往今来人才辈出的历史人物十二人和当代人才精英十二人(中科院及外籍院士七位金坛科学家)。
一、与金坛相关的历史风云人物
韦曜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三国志》有传。著《吴书》《国语注》《三吴郡国念》。《三国志》多取材《吴书》。以茶代酒的典故就出自韦曜。
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曾在金坛茅山隐居修道。著《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我国药学家屠呦呦正是受《肘后备急方》之启发,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蒿青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世界汉语作协会员 赵一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