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九十七)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大道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的称谓
世间学问非常单纯,对科学进行理性升华则为哲学,对哲学进行信仰充塞则为宗教。科学、哲学及宗教三者终极目标都是揭示宇宙的本质,宇宙本质是什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宇宙本体为静,宇宙万象为动,宇宙规律为静,宇宙意识为动。从佛教层面来讲,宇宙间有两种存在状态,一为动态,一为静态。静则为真,动则为妄。凡是永恒不变的、永远静止的、不生不灭的本来状态就是宇宙真相,《金刚经》称实相或空相。凡是变化运动的、有生有灭的、有来有去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宇宙现相,宗教经典称为假相或诸相,而真相与妄相又浑然一体,有无相生。故《金刚经》又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诸相非相!这句话相当难以理解。眼前的所有现相又不是现相。与诸相非相类似的难解语言还有诸如“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诸相!就是宇宙本体随缘化生变现出来的东西,如日月山河草木等。 非相就是万物没有变生之前,宇宙的空灵的本体存在状态,即天地未产生之前的状态。《道德经》将诸相非相用“有无”来表示,如《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再回归本章原义,有与无,动与静,色与空,相与非相,分别与平等,心与识,都是大道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的称谓而已。
故《道德经》开篇之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母。有,名天地之始。”所以“有与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动与静,如水与波,风静水平,风起波动。《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上理解便是如来宇宙观正解。若执于色,或执于空,偏于一端之解,都是邪解,即术数之解。
人类不同时期的各类思想不外乎三大类,一是阐释宇宙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二是阐释宇宙本质即天地本源问题;三是阐释宇宙变化运动的基本规律即有无相生所遵循的原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本质与现象其实就是《道德经》中所言的一个“无中生有,有复归无”的事物变化过程。宇宙灵魂又称各种宇宙意识,就像种子一样能勾勒着世界万物的未来形象,生发出世界万物同时又灭亡宇宙万物,而灵魂的活水源头则是宇宙的本体元点即气也称“性”,当代量子力科学称光子,这是科学与宗教及中医的共性概念。宇宙本体就像承载星辰万物的虚空,宇宙现象则飘浮于其中,并生住坏空地变化着。而所谓宗教思想的大彻大悟,就是悟到了万物的起源,即空灵虚极静笃的宇宙本体。日本人的水试验证明,万物皆有其灵,不管它们的结构是否复杂多样,灵魂的本质和构成却是一样的,未来人类的思想观念一定要回归二千年以前宇宙认识观,这就是万物一体即天人合一。
人生一世,当然应来的清清楚楚,活的明明白白,走的无牵无挂。在生命的本次旅途中,我们来自于意识种子的萌发,但回归却有两条路:一条回归宇宙本体,一条回归宇宙灵魂(意识),然后宇宙意识又在宇宙现象中化现各种缘相生灭轮回。所以若从生命的本质看,万物本来没有生也没有死,只有现象变化之途观与妄幻之暂停,不同的有形存在,仅仅是我们灵魂中含藏的某粒种子的依道生发,而我们的灵魂与天堂同寿,与地狱同春,与宇宙同步,光明遍照寰宇,此即谓天人合一之“大我”。
如果我们读懂了这些,才算是真正了解自己的生命本意,这叫小悟。对于几千年来圣哲们以经典方式承载的宇宙道理,对于宇宙真相的传播者、承受者、履践者,我们必须生出敬畏之心,而不是仅仅以迷信之态,妄自排弃视为糟粕之物。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