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照亮无数后来人
文/游者圣才
【镜花词•文脉传灯】
崖山悲歌震古今,文脉微光未曾沉。谈迁国榷书鸿志,总理英魂照乾坤。
张画马诗留清韵,徐铎辽南布道真。西侯耄耋犹笔耕,一盏心灯照世尘。
岁月悠悠情未老,文化传承有来人。微光虽渺能燎原,万古文心共此春。
在历史的河中,总有一些烟尘让人铭记,总有一些星火让人感动。当我们回望过去,那句“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哀叹,如同一声沉重的洪钟,回荡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头。然而,在这哀叹之中,我们却看到了永远不灭的文脉,看到了那些用生命书写、用良知传承的文人志士。
崖山一跃,悲壮而惨烈,它似乎带走了那个时代真正文人的良知、肝胆和风骨。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人,他们折骨作笔,以血为墨,用自己的良知承续着中华文化的老根不朽。
谈迁,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并不显赫的名字,但他却用自己一生的坚韧和毅力,完成了《国榷》这部巨著。他用毕生的悲歌告诉后人,即使遭遇再大的挫折和磨,只要心存良知,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外在的妖魔鬼怪,为后世传灯。
再拜崖山,我们看到了满头白霜的周总理身影。他的一生鞠躬尽瘁,忘我的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不息。他的智慧和品德,他的担当和奉献,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存在,证明了崖山之后,中华文化、文人肝胆、文人风骨依然屹立崖山不倒。
而我,作为一个游世行者,带着一双眼睛在文人圈中穿梭,看到了屎尿污圣殿之恶,也看到了有如张兴君老师、马俊健师兄、徐铎老人这样的文化瑰宝。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德行,为这个世间注入了一股清流,增添了一抹亮色。
特别是刚刚结识的西侯老人周宏冰,八十余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句,每一句肺腑之音都凝聚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对中华脉的传承。文以载道,以文化性,他时时在耗尽自己的生命,努力挣扎,要为世间留下一盏灯,照亮着无数的后来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坚信:崖山之后,文种未灭,良知文人依然住于世间。他们甘愿隐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传灯依旧。他们用微弱的双肩,颤抖的手,担负着中华文脉的永续。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人精神。我们也要力争去做一名盛世繁华中普通而平凡的传灯人,用自己的心光去照亮更多的人,让千年中华文化永续不断。
就是这样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在唤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创造未来!”愿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也能把心灯点亮,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践行并承负这份责任,让中华文化的火种永远燃烧不熄!!!
我坚信:
私者一时,公者千古,文人良知,暗夜烛火。
【作者简介】
王圣才,祖籍山东蓬莱琅玡王姓,出生长兴岛农家寒门。民主人士,在《前进论坛》《高新诗刊》《都市晚报》《今日头条》《顶端新闻》《齐鲁晚报》等报刊平台上发表诗文多篇。投资策划并参演呼吁“反堕胎,珍愛生命”公益电影《灵爱知光》。酷爱传统文化,钟情古体诗词。“文学创作启蒙于中国伟大著名乡村作家王世安导师。”笃信参研禅学与阳明心学,修习“率真随性直指如来禅”,系临济宗正法眼藏白衣弟子,倡导“数字演禅,文禅并举、入世悟禅”的理念。人生信条:“秉持良知,善行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