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弟弟
马芸/甘肃
我比弟弟大四岁,他从小和我一起长大,一起享受过最快乐的时光,一起挺过最艰难的日子。父亲为了弟弟,给我招了上门女婿,希望我能照顾他,我也曾经答应一定照顾保护弟弟,可现在一切成了空谈,成了弟弟照顾我。
父母生了我和姐姐四个女儿,当时重男轻女的七十年代,没有儿子是要遭人笑话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在三十八岁终于生下了弟弟。记得那天(1978年八月初十)天灰蒙蒙的,父母请来村里的接生老婆婆穿着大襟布褂,宽腿裤、方口鞋,在我家已经住了十几天了,但母亲还迟迟未生。这天我随着姐姐、村里的孩子去山东人承包的西瓜地里拾瓜子,和三姐拾了很多瓜子兴冲冲的回家时,父亲说母亲生了弟弟。我高兴极了,所有的人脸上都乐开了花。
刚出生的弟弟白白胖胖,样子特别可爱,父亲为其取名“富荣”。弟弟被“男孩”这个光环笼罩着,一家人宠爱的不得了,村里见了的人也都想抱一抱,甚至摸摸手,亲亲脸。等到了弟弟一岁的时候,特别喜欢流口水,也不会走路。大人们觉得是被亲破了农村人所说的口水包、走路晚吧。一直在父母姐姐的怀抱中,三岁的时候弟弟才学会了走路,可走不了几步就摔倒了。父亲带到大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
没有谁的路会一帆风顺。弟弟五岁时母亲去世了,从此他的快乐时光匆匆而过。弟弟也开始上学了,学校距家还有段距离,一、二年级是比他高几级的我带着上的,我的作业多,课程紧,本来忙完家里去学校已经要迟到了,可弟弟走路慢,担心迟到,我常常催促弟弟快点走,本来走路就不稳的弟弟常常摔倒几次,有时我着急会打他几巴掌。这是我这辈子最对不起弟弟的地方,也是至今留在心中的痛。我也不是不理解弟弟,是多次上课迟到被班主任罚站受训真的怕了。
弟弟是一个粗中带细、心灵手巧的人。随着年龄增长,弟弟走路也稳当了,初中上了两年后辍学在父亲的帮助带动下,学做纸活、花圈。他才思敏捷,想象丰富,五颜六色的纸张、芦苇杆、铁丝经他手,变成了各种漂亮的花圈、活灵活现的古代女童,还有那看着就要飞奔而去的鹿、马等。他学会了用胶条给别人窗户安装玻璃。真的在九十年代的农村,他的手艺给附近的人带来了很多便利,直到十几年过去,他不再做纸活的今天,依然帮逢年过节、给去世没过三年的老人的家人折灵牌(陇东有个习俗,去世没过三年的老人过头年、三年、春节都要写灵位请回家)、写灵位。
弟弟身残志不残,他靠着自己顽强拼搏精神在这个经济发展步伐特快的时代生活着。在父亲去世前两年,娶妻生子,完成了父亲的最后心愿。弟弟靠自己的微薄收人养活一家人真的很困难,他跟着老公去工地装土、装砖,只有这种活才走路少,他才可以干。弟弟为了和老公多挣点钱,拼命装车,往往衣服被汗水湿透也不歇会,出门打工不比健康人挣的少。
过量的体力劳动让弟弟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没有了经济收人。弟媳执意要去新疆打工,在她父母的挑唆下远走他乡,留下了两个侄子,大的三岁,小的两岁。时光匆匆,一切都会变,弟媳出门忘记了当初的承诺,没有给家一分钱,还从此音信全无,弟弟卖了家里的粮食找回了她,可回家的她除了骗得花了一大笔钱,戴上金耳环、金戒指外,还是离 家出走了。世人都知陈世美,哪知还有胜过陈世美的女人。弟弟省吃俭用,当爹又当娘的抓养着两个儿子,他不向命运低头,风里雨里种地供孩子上学。这中间他受过多少罪、看过多少脸色,他从来没有给我们说过一句。
坚强的弟弟努力不输给健康人。父亲用土基子箍的土窑洞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就像一位身体衰弱的老人摇摇晃晃。经过几次地震好多处裂了缝,无法继续居住。别人都觉得弟弟这辈子也就住这破窑洞了,他破天荒的设计绘图,盖起了本村第一套一房装。说实话,当时弟弟并没有多少积蓄,好多料都是赊欠的,可这也需要一种勇气。如今弟弟省吃俭用,还清了十几万的欠账,他的口碑被周围人称赞。
弟弟虽然读书不多,但他记性特别好,读过的历史过目不忘。每年村里耍社伙,他都像父亲一样,去给社伙队排身子,装社伙。
弟弟身上有很多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脾气暴躁,说话容易伤人,和我没有少吵架。亲情就是血浓于水,割不断理还乱,打断骨头连着筋,自始至终永远永远。不论大打出手还是矛盾连连,那份情那天生的爱,始终连着我们,有困难总是互相帮助。我在一个人艰难的生活中也懂得了正是因为他这种倔强的性格,才让他这么多年一个人遇困难能克服、不被别人欺负、养活并培养儿子努力学习。
弟弟,健康最重要,我最担心的就是你的身体。别熬夜,别要强,爱自己,遇事少生气,轻易不和别人争高低。
(转自《岁月留痕》)

作者,马芸,生在北方的憨厚女子,初中文化,直率、真实、书香门第。幼受父亲熏陶,喜看书,爱诗文。喜欢一切接地气的人和事,喜欢从平常的日子中寻找灵感,在困惑中用文字安慰生活的无助。其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祁连文学杂志》《定远文学》《庆阳人在他乡》《西宁头条》《都市头条》《陇东报》《陇东打工文学》《陌上草根》《镇原百姓圈》等文学刊物和网络媒体。诗歌作品被选入《梦月诗潮·当代爱情诗选集》《高处风景低处诗》。

编辑制作:包焕新,甘肃镇原人,笔名惠风、忞齐斋主、陋室斋主,网名黄山塬畔人,曾任广播电视台主编,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电话:13884122919(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32771896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