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
谢岳雄/文
蛇,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爬行动物,自古以来便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的科学研究,蛇的形象始终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之中。它那独特的形态与习性,赋予了它智慧、神秘与灵性的象征意义。蛇虽无四肢,却能灵活穿梭于草丛林间,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准度捕获猎物,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生存智慧。它们懂得利用环境,隐藏身形,以静制动,等待最佳的出击时机。这种冷静与耐心,同样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和借鉴。
在传统文化中,蛇往往被视为吉祥、灵性的象征。在许多古代神话和传说中,蛇是沟通天地、连接阴阳的神秘生物。它们或化作美丽的仙子,或成为守护神灵的使者,以不同的形态和角色,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如伏羲、女娲等古代神话人物,常被描绘为人首蛇身的形象,象征着智慧与生命的创造。而在《白蛇传》中,白蛇化身为美丽善良的女子白素贞,与许仙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这些美丽传说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蛇这一生肖赋予了更为深远的象征意义。在古人眼中,蛇是智慧的化身,它们能够洞察世事,预知未来。因此,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蛇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蛇的形象并非总是如此美好。在另一些文化中,蛇也被视为狡猾、阴冷的代表。这种观念可能源于蛇的某些习性,如它们常常隐藏在暗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但正是这种神秘莫测的特性,使得蛇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一种极具魅力的元素。
古典诗词中,蛇形意象往往被赋予了复杂的情感色彩。它们或象征着阴险与狡诈,或代表着神秘与未知。而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蛇形角色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它们或成为故事中的反派角色,或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力量。这种多面性,使得蛇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在潮州方言中,与“蛇”有关的俚语及其涵义丰富多样。
——“狗母蛇假龙”:有两层意思,一是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嘲笑他们假灵精、假道行、假有为,其实没什么真本领,这里“假龙”的“龙”与“灵”潮州话发音相同。二是用来讥讽那些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人或事。
——“老鼠柳康方蛇坫”:潮州方言“柳康”,即挖洞;“方”,即给予;“坫”,即藏身。这句话直译是“老鼠挖洞给蛇藏身”,用来形容有人辛苦开拓,而有人却享受现成的福利或成果。这里的“蛇”和“老鼠”可能象征着不同性格或行为方式的人。
——“龟蛇”:潮州人说某某人“龟蛇”,说明这个人不正经,做事不够道德,不值得信任。在潮州文化中,“蛇”有时也指一种出卖朋友的人。
——“脚仓绑蛤丩——惹蛇”:这句潮州方言歇后语中的“脚仓”指的是人体部位“屁股”,“蛤丩”是潮州话对青蛙的叫法。因蛇吃青蛙,“在屁股上绑青蛙”则暗指蛇吃青蛙时可能会咬伤人,意味着不小心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或危险。比喻自找麻烦、自作自受。
——“死蛇活尾”:字面意思是蛇已经死了,但尾巴还在动。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没有了活力或希望,但实际上还有残余的力量或影响在发挥作用。也可以用来形容事情虽然结束了,但还有一些后续的问题或麻烦需要处理。
——“食蛇配虎血”:这句俚语用来形容为人不仁不义,处事凶残野蛮,什么事都敢做,不计后果。它反映了潮州人民对于不义蛮干不计后果之人鄙视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同时也可能隐含着对于危害他人的行径的批评或警示。如:“某某人食蛇配虎血,你千万别跟他交朋友!”“他食蛇配虎血,骗了我几十万元!”
——“蛇拍七寸,擒贼擒王”: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潮州方言的“拍”就是“打”。意即打蛇要打它的七寸(蛇的心脏部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服它;擒贼要抓住他们的首领,这样才能瓦解贼群。比喻做事要抓住关键、要害,才能事半功倍。
——“双头蛇害死人”:双头蛇在现实中极为罕见,通常被视为不祥之物。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存在内部矛盾、意见不合,或有两个领导核心且互不相让的团队或组织,这样的状况往往会导致混乱和失败,就像双头蛇一样害人。
——“蛇头”:在潮州方言中,“蛇头”通常用来指代那些组织、带领他人非法出入境的人,特别是在涉及偷渡等违法活动时。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那些狡猾、阴险、善于算计的人。
这些俚语反映了潮州人对蛇这一形象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也体现了潮州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俚语的含义可能因地域、时代和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使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理解。
2025年是农历蛇年,关注“蛇”这一生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有一定现实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蛇的某些特质,也许正是人类应对这些挑战、把握机遇所需要的。
(本文以《“蛇”与潮州俚语》为题发表于2025年1月23日《南方农村报》第11版,有删节;全文刊发于2025年2月1日《潮州日报》03版。)
作者简介:
谢岳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已出版文学著作《南粤之剑》《爱的呢喃》《丹青情缘》《文化不是装饰品》《商海涛声》《母校忆事》《走进潮州沙溪》等,影视文学剧本《瓮城风云》《六祖传奇》(与人合作编剧)等;其他专著《教你不花冤枉钱》《五分钟法律通丛书》《岭南乡村记忆丛书》等。1999年加入广东作协。2000年加入中国作协。长篇纪实文学《南粤之剑》(与雷铎、曹轲合作)获两项国家级图书奖,并有多篇作品被选编入书。连续两次出席广东省第二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和广东省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