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官宝
启明星东升,兰花已老早起床了。昨晚临睡前,她泡发的小麦现在刚好可以拐了。她大声向二猛喊:“起来拐磨了!”她顺手舀一盆水把小磨刷了一遍,又把磨担拿好,泡好的小麦,放在磨边的木凳上。 二猛才似醒非醒走过来,抓住磨担把手,准备拐磨。兰花用勺子舀了半勺带着水泡胖的小麦,喂进了磨眼,一声招呼,“拐!”二猛开始发力推动磨担,一前一后拐起来了。茅草屋前传出呼呜——呼呜拐磨声,小鸡被吵醒了,不情愿出来慢悠悠走出鸡窝,小狗也跑过来围着他们摇尾巴。
兰花把泡发好的小麦一勺一勺喂进磨眼,磨的四周慢慢吐出粘稠状面糊。大部分麦子拐完了,兰花用手把粘在磨的四周面糊刮下来,放到一个小盆里,用手反复搓揉,然后放在一边。这样面糊做死面锅塌饼,吃起来才有筋道,也更好吃。她把水倒进另一个小盆,将乘下小麦带水再拐完。然后用泡小麦的水把磨刷干净,这样用它煮小麦稀饭,早上干的稀的就都有了,今天准备把死面锅塌饼带几块给雇他小脚车出行的地主家,让他们尝尝鲜。
乘着兰花烧早饭,二猛把木脚车(也称独轮车、小推车、小车),从屋檐口拿下来。木脚车两条腿是活动的,可以卸下来,木脚车就掛在墙上,不占地方。木脚车面由四至六根桑木或洋槐树木组成车架。车轮是纯桑木做成,桑木经水塘沤(泡)一个夏天,桑木就象钢板一样结实。用它做小车实心轮子,不易腐烂变形,耐磨损。这种实心轮子,不用辐条支撑,简单而实用。木脚车轮子外面,为了减少地面对车的震动,也为了省力气,必需用雷草编织成的车垫子,套在木脚车的轮子上,这样小车推起来省劲一些。另外要用旧衣服,撕成条子编成车绊子。车绊子两端套在车把上,然后挎在两边肩膀上,这样减轻两手负担。在旧社会穷人,专门用小车载人苦钱,如运送行人、短途运输各种货物,二猛就是专门推车接送人的,苦点零用钱。
二猛前两天用今年最好的麦秸,不用滚子打麦粒,全部用手工摔打,麦秸整齐,结实,用它编成和小车一样大小的大扁,放在木脚车上坐人,是非常柔软的,坐在上面很舒服,象轿车里软坐垫一样。
篱笆小院传来温馨的嘱咐:你早去早回,等你们吃中饭。迟了下午再送回去,你再回来就天黑了。 天麻亮,二猛上路了。路上已有不少推着装扮较新木脚车,还有推着小猪仔去卖、也有推着新小麦上街卖的、还有推着装满麦秸的六合车(大独轮车),更多的是木脚车上坐着人,他们是专门花钱雇用木脚车上街的或走亲戚的。
木脚车、六合车,是那时的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后来有了黄包车、小驴车、牛马车,人们才将木脚车、六合车作为专业生产工具使用。 二猛带着“死锅塌”,来到地主范老爷家,等到范老爷夫妇都到面前时。二猛才献宝似地,打开衣服包裹着的“死面锅塌饼”,一股焦香的新麦面饼的香味扑鼻而来。
范老爷忍不住伸手拿了一块,放在鼻子底下拼命闻,又急忙往嘴里塞,地主婆同时也拿了一块往嘴里放,还不停地说:“这新面的死面锅塌就是好吃,你看多香呀!我们家的粮食都有一股霉味。” 地主婆子打开几个盛粮食的缸盖让二猛闻闻。哎呀!整个房间立马充满了霉味!二猛说:“您这粮食是哪一年?”地主两人对家里储存的粮食是哪一年,都说不清楚。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几缸的粮食都霉烂变质不能吃了,约有上千斤!真是可惜了。
二猛正准备催地主赶紧上车走,扭头向外一看,差点没笑出声来:原来是地主婆却早已爬坐在木脚车上。只见她:头带金丝绣边,装饰珠宝丝绸的枺额,身穿枣紅缎面长褂裤,怀中还抱着一把小洋伞。
“三寸金莲”的地主婆是怎么爬上木脚车的,真是叫人不得其解。老地主看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说:“走吧,你去吧!下午早点把她递回来就是!” 二猛回家的时候已是上午九点多钟,乡间大道上,铺装新麦草垫的木脚车,往回走的多,他们是去东家接人来验证收成。上面坐着都是中老年人男人,唯独二猛车上坐着一位手持花洋伞的女人,吸引了来来往往人们的眼球。
木脚车在土路上有点颠簸,小洋伞一上一下在跳动。地主婆坐的时间长了,可能有点腰酸背痛,也不自主摇摆起来,小洋伞上下跳动,又左右摇摆,远看象玩花船一样。走快点的人慢下脚步,等着看花洋伞;走慢的加紧脚步,赶紧跟着花洋伞车。花洋伞车走的快,这群人走就走的快,花洋伞走的慢,大家也走的慢,多象看一个西洋景。
小脚车(小车)、六合车〈大车),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的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由于是独轮车,对道路要求不高:乡间小路、田埂上,都有它们身影。街巷马路上它们是运输的主力军。春播春种,运输种子肥料,离不开它;夏收夏种,它更是从未闲着。就是冬天农闲,人们常用它运输货物,接送行人,苦点零钱贴补家用。因此过去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有的大户人家有二三部小脚车还有六合车。
最使我们难忘的是:小脚车、六合车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淮海战役”后勤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近百万民工,推着大、小车,装满了粮食、军鞋和柴草。跟随大军岀生入死,冲锋陷阵。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可见小车虽小,能量却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