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师厅级干部我叫他“小谷”
作者:林耀平
人老了都喜欢“念旧”。想当年,一位在军、地当了师厅级领导干部的老战友从北京回到桂林探亲,作为老战友的我,那年我安排了一桌酒菜。
大家坐定后,我先帮大家斟满酒,然后一小碗汤水下肚,我把酒杯一举说道:“开始吧,小谷?”然后我加重了语调:“哎,叫您小谷没意见吧?”小谷非常开心、非常痛快地笑答道:“什么意见呀?亲切得很哪!”此情此景,一看、一听这种氛围,十多人的一桌老战友掌声响起。被我称为“小谷”的乃谷静学同志也。
小谷是师厅级的在职在位领导干部,我一个退休员工却敢叫他“小谷”,最起码说明了以下几点。
首先,说明我们的交情够深。小谷原来在空军高炮学院机要科当机要员,后来提升到汽车连当指导员。由于受职业的影响,他练就了一手非常漂亮的钢笔字,时任干部科科长的我,拟将其调到干部科当干事。我制定了干部调整方案,院党委常委会议顺利通过,于是小谷就调到干部科任副营职干事了。后来空军干部部在部队选调机关干部,条件很苛刻:一是当过指导员;二是在机关工作过;三是钢笔字写得好;三是文字材料能力强;四是现为营职以下干部;五是进过正规军校毕业。空军干部部领导令我推荐,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于是就推荐了小谷,小谷本身就是河北省人,也愿回北方工作。干部部领导看了小谷的档案、钢笔字及文章后,即已初步确定。两三个月后,我即收到了空军政治部下发的调令,小谷成功地进京赴任去了。人人、个个皆大欢喜,美极了!
其次,说明我们的性格能合。小谷这个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具备了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方面的认真、努力、刻苦、痛快、豪爽之特性。好像我也有类似的特点。所以,无论是过去在一个办公室上班,还是他高升以后,甚至职级超过我以后,我们依旧“心心相印”,他虽远在京城高位,但我们之间的情缘还是那样的相融。最典型的实例是:早年我爱人赴京办事,在接、送、住、行等各方面均给予了特别的帮助,让我甚为感动,一直不忘。
再次,说明我们都非常念旧。小谷从师职干部转业进了国务院军转培训中心当领导,他面向的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军转干部培训中心,他时常在全国各地检查指导工作,但只要他回到老部队所在的桂林市,我们都能见上一面,畅叙友情,回顾过往,其乐融融。
如今的小谷也已退休,但他依旧忙碌,还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我也像他那样,基本上也是“退而不休”,在社会上给各类人员讲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正能量;还帮人写稿、改稿,甚至写书、编书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好在身体还行,精力跟得上。反正我觉得:无论你干什么,只要带着一种学习、充实、积累和愉悦的心情去做每一件事情,就不觉得累了,人累,并非体累,大都是心累也。
祝愿小谷我们的友谊长存、人人健康、个个幸福!
林耀平先生简介
林耀平,男,一九五七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政法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出身草根,从军二十六年,其中任团政委六年,空军上校军衔。转业后任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十二年,在团、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二十六年。长时间从事“党、政、军、警、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职时现场成功处置、化解多起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被百姓誉为“人民好公仆”,现还收藏有锦旗。现任桂林市职工大学客座教授、桂林市红色学院导师、桂林市国防教育研究会讲师团团长、桂林都市七星文艺社社长、桂林都市军旅文艺社社长、多家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国华南最高峰审稿者之一等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是桂林市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七星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喜欢写作、体育、文艺和教育。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其中80%以上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媒体。著书、主编十三本,共计三百八十多万字。其中,退休六年出自己的书七本,超过一百三十万字。十多年来在桂林市十七个县、区有关人员讲授儒道、读书、素质、法治、孝道等党课、传统文化课和日常思想教育课几百场次,获众多高度赞扬。一个村干部说:“我听了四十年政治课,没听过这么精彩的”。自二零二二年二月以后,每月都登上“二五财团”和“大华集团”讲坛,讲授“党声党课”和“传统文化”课,且场场精彩。在“二五财团”百期“党声党课”的授课质量评比中,技压群芳,勇夺第一,骄人业绩,非常耀眼。此外,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独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越挫越勇中走向辉煌》论文(4435字)获桂林市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征文一等奖。撰写、发布自传体长篇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