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己的喜欢方式度过一生
“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这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写的最后一段话。历史看多了,的确会产生幻灭感,几百年的王朝兴衰,如果放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不过是沧海一粟,弹指一挥间,更别说一个人了,王侯将相也罢,权贵功勋也好,飞黄腾达也罢,失意没落也好,功勋卓著也罢,不得善终也好,几十年的时光更是瞬间即逝,对他个人而言,是几十年,对读者来说就是几页,几百字就囊括了他的一生,前一页还很牛,后一页就怂了,前一页还身居高位,后一页就沦为阶下之囚,甚至是直接嘎了。青史留名还好,遗臭万年的也不在少数。这些厉害的人物况且如此,更别说普通人,普通到千篇一律,万人一致,过着属于普通而无聊的一生。
回想我们的一生,最初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就被生了出来,然后拼命学习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再然后拼命努力工作挣名逐利,几十年以后就算再不愿意也得退休,变成一个晃晃悠悠的小老头或者小老太太,最后的归宿都是一个土馒头而已。这好像就是大部分人要走的道路,也是所有人的结局。就像当年明月在书中所说:没意思,没意思透了。从恢弘的历史角度看,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几十年的时光如果在这种一眼就望到头的道路中行走的话,却又显得那么漫长,当年明月说是漫长到想死,我居然有同感。
不止一次我思考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想到最后也没有总结出来,最后的结论就是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能有点意思就不错了。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在无聊的底色中找到一点色彩斑斓。当年明月在书的结尾没有去总结明朝的兴亡教训,而是写了徐霞客,最后以徐霞客临终所说的话作为了全书的结尾。“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讲述一王朝的兴起衰落,在终结的时候,却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主旨呢?所谓成功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位高权重、荣华富贵、飞黄腾达、青史留名,成功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关键是我们好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方式,即使知道也会被时代裹挟着,被外界影响着,看到别人买了豪车我也想买,看到别人住的大房子我也要住,看到别人功成名就,我也要挤,看到别人加官进爵,我也要争,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吗?我们没有想过去了解,我们更在乎的是名声,在乎的是被人恭维的快感,在乎的是在权力光环下的自我陶醉,这个过程是自己喜欢的吗?不知道,或者说没去想过。
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学习历史就是从中吸取教训,历史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虽然外表在变,服饰在变,食物在变,但是内核从来没有变过,争权夺利没有变过,尔虞我诈没有变过,对权力的执着没有变过,对金钱的欲望没有变过,但是我们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吗?历史更迭,王朝兴衰,多少人在权力的斗争中丧命,多少人在金钱的欲望中迷失,但是纵观古今,还是那么多人为了权力和金钱前仆后继,欲罢不能。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这就是历史的魔咒吗?不是,说到底这就是人性,历史上真正能超越人性的人寥寥无几,我们管这些人叫做圣人。我们与圣人差得岂是一星半点,简直是云泥之别。“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我做得到吗?好像不能。超然世外,无往而不逍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我更是望尘莫及。普通人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中,在过往和未来的彷徨中、在执念与放下的纠结中,度此一生。想想确实挺绝望,逃不开也挣不脱。但是当年明月在书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无论多绝望,无论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要坚信,你还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是啊,活着就要前进,或许我们一生都无法超越人性的弱点,但是我们应该去努力寻找喜欢的方式,去努力放下执念,去努力逃脱魔咒,去努力超越人性,去努力接受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去努力寻求内心的安定和从容,去努力坚定自己的内心…。
作者简介:一个不务正业的大学老师,一个喜欢读书喜欢文学的社恐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