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本文是钟振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项目批准号17ZDA255)的阶段性成果。
(二)贺铸的生平
2,生平(续七)
③哲宗元祐六年至徽宗大观三年(1091—1109)
四十岁至五十八岁
徽宗崇宁元年(1102),贺铸以宣义郎的寄禄官阶出京通判泗州(今江苏盱眙一带)。
夏承焘先生《贺方回年谱》崇宁元年(1102)栏,记贺铸凡三事:过当涂(今属安徽)见黄庭坚;交郭祥正、李之仪于当涂;过镇江(今属江苏)会陈克、毛友。而三事皆误。兹予考辨如次。
其一,夏《谱》于“过当涂见黄庭坚”条下考曰:《诗话总龟》卷三十一引《复斋漫录》:方回词有《雁后归》。山谷(即黄庭坚)守当涂,方回过焉,人日席上作也。案黄萤(当作“黄㽦”)《山谷年谱》:庭坚以是年六月初九日领太平州(当涂)事,方回见黄当在此时。然庭坚领州事仅九日而罢,八月即离太平州往江州;复斋云“人日”,与此不合;词集此阕亦题“人日席上”;当非见庭坚时作,复斋误也。
按,此条指摘宋·吴曾(复斋)之误,极是。然复斋所记贺铸《雁后归》词本事既失实,则所谓“山谷守当涂,方回过焉”云云,似亦不可轻信。泗州与太平州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二百四十里,贺铸此年在泗州通判任,固不当擅离职守而远行至当涂。
其二,夏《谱》就贺铸交郭祥正于当涂一事考曰:《竹坡诗话》:方回晚倅姑熟,与郭功父(即郭祥正)游正欢。案《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谓:山谷守当涂,郭功父寓焉。《山谷年谱》亦载是年有《书郭功甫家屏上东坡所作竹》诗一首。方回交郭,当在此时。
按,宋·周紫芝(竹坡)明言贺铸交郭祥正在“晚倅姑熟”时。“倅”即宋时对通判之习称,这里作动词用。“姑熟”则是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一带)的别称。可知贺铸与郭祥正交游,在崇宁四年至大观初,贺铸通判太平州时,而非崇宁元年。
其三,夏《谱》就贺铸交李之仪于当涂一事考曰:李之仪《好事近》云:与黄鲁直(即黄庭坚)于当涂花园石洞听杨妹《履霜操》,鲁直有词,因次韵。是之仪此年亦在当涂。之仪以为范纯仁作遗表,得罪编管当涂。即家于当涂,自号姑溪居士,见毛晋《姑溪词跋》。纯仁卒于建中靖国正月,之仪贬当涂在此时无疑。
按,之仪此年在当涂为一事,贺铸此年是否在当涂为又一事,二者并无必然联系,不能互证。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跋小重山词》曰:崇宁四年冬,予遇故人贺铸方回。据此,则贺铸、李之仪相过从于当涂,亦为贺铸通判太平州时之事。
其四,夏《谱》就贺铸过镇江会陈克、毛友一事考曰:《能改斋漫录》卷十一:毛友达可内翰守镇江,贺方回以过客留寓。一日,陈克继至,同会于郡楼,即席克赋诗,所谓“徘徊临北固,慷慨俯东流”,是也。毛称赏曰:虽杜子美(杜甫)不是过矣。翼日贺求去,毛留之,且讶去亟。贺曰:一郡岂容有两个杜子美。二公相与大笑。《宋史翼》卷二十引《宏治衢州府志》,毛友“崇宁间守镇江”。案此时方回正来往江上,姑系于此。
按,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卷一四《太守》曰:毛友,宣和二年自翰林学士除龙图阁待制、守镇江。又,宋·罗愿《新安志》卷一〇《杂录·人事》引《严州图经》曰:方腊之乱,已残睦、歙二州,而监司尚不以实闻于朝,唯知镇江府毛友节次驰奏。时宰相方主应奉事,而本路使者皆朱勔客也,反怒其张皇,即罢友为宫观,而以虞奕代之。友谢表有曰:两郡生灵已罹于非命,一路使者犹谓其无他。检《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四,方腊起义在徽宗宣和二年(1120)十月,陷建德(即睦州州治)、歙州(今安徽歙县一带)在同年十二月。《嘉定镇江志》及《新安志》皆宋人编撰,所记毛友知镇江府之年代相同,凿凿可据。而明人所编《弘治衢州府志》(清·陆心源《宋史翼》引作《宏治衢州府志》者,“宏”乃“弘”之避讳字)晚出,所谓毛友“崇宁间守镇江”云云,不足为凭。且该志此句下仍有“方腊已残睦、歙,监司犹不以实闻,友奏言之,朱勔怒其张皇”等语,则“崇宁”为“宣和”之误无疑。
又按《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两浙路》曰:镇江府本润州,政和三年升为府。“政和”在“崇宁”后,是崇宁年间尚无“镇江府”之名。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既称“毛友内翰守镇江”而非“守润州”,亦其事必不得在崇宁年间之一佐证。
有鉴于此,贺铸过镇江会陈克、毛友一事,实应系于宣和二年(1120)。贺铸晚年隐居苏、常二州(今皆属江苏),宣和二年曾北上楚州(今江苏淮安),往返途中,镇江乃必经之地。《能改斋漫录》谓“贺方回以过客留寓”云云,殆与此事势雅相合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