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闽南的民间文化中,有这样一句五色话:“菜无沃袂大丛,囝没教袂成人。”这简单的话语,却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播撒在生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给予我们无尽的思考。
漫步在乡村的田野间,那一片片菜地像是大地的调色板。菜农们精心呵护着每一株菜苗,施肥、浇水,从不怠慢。你看,那绿油油的青菜,叶片肥硕,茎干粗壮,它们在阳光和雨露下茁壮成长。这便是“菜无沃袂大丛”的生动写照。如果把种菜看作一场与自然的合作,那么水和肥料就是合作的资本。没有充足的养分,菜苗就像失去了依靠的孩子,只能在风中瑟瑟发抖,又怎能期望它长成茂密的菜丛呢?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歇后语:“沙滩上种水稻——难办。”在不适合的环境里,没有必要的条件支持,想要有好的结果,就如同缘木求鱼。
而这又何尝不是育人的道理呢?孩子就像那娇嫩的菜苗,刚刚破土而出,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懵懂,满怀着无限的可能来到这个世界。那是一种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可能,如同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所蕴含的无尽生机。然而,这种可能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转化为美好的现实,它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育,就如同菜苗需要肥料和水一样不可或缺。“囝没教袂成人”,这一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而又永恒的哲理。
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教育如同涓涓细流般的滋养,他们就像是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的船只。那片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船只没有了方向,只能任由海浪推搡,随波逐流。没有规矩的束缚,就如同海上没有灯塔的指引;没有知识的灌溉,恰似船只没有动力的支撑。孩子的天性在这种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肆意放纵,最终偏离正轨。这匹野马虽然在广袤的草原上看似自由地奔跑,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畅快,但它却全然不知前方可能就是危险的深渊,随时可能会失足跌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时候我又不禁想到了歇后语:“断线的风筝——没去向。”风筝本应在那根纤细却至关重要的牵引线下,在蓝天白云间翩翩起舞,展现出美妙的姿态。然而一旦那根线断开,风筝看似获得了更广阔的天空,享受着所谓的自由,实则是陷入了一种失去控制的茫然之中。它不知道自己将飘向何方,只能被风吹着四处飘荡,随时可能被树枝挂住,被风雨摧残。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他们就像护着最珍贵的宝贝一样,任由孩子随心所欲。孩子犯错时,家长们总是怀着一颗不忍苛责的心,不舍得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在他们眼中,孩子的错误仿佛是可以被轻易忽视的小瑕疵,他们害怕批评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面对学习任务时,家长也缺乏应有的引导督促。他们没有意识到学习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就像忽视了菜苗需要肥料才能茁壮成长一样。这种所谓的“自由式”养育,看似是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和自由,让孩子可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孩子需要在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下才能真正成长为有担当、有智慧的人。没有规范的约束,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变得散漫无章;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思想就难以走向成熟。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精心雕琢的艺术。它既不是简单的束缚,不是用一道道枷锁将孩子的天性禁锢起来,让孩子失去活力与创造力;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放纵,不是任由孩子如同野草般肆意生长,不加修剪。就像修剪树木一样,修剪掉那些杂乱的枝桠,看似是一种减法,实则是为了让树木能够更好地向上生长,向着阳光伸展它的枝叶。每一次修剪都是一次精心的塑造,都是为了让树木的主干更加粗壮挺拔,让它的树冠更加繁茂。我们要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就像在肥沃的土壤里播下优良的种子,让这些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同时,传授他们知识和技能,这就如同给菜苗浇水施肥,要掌握好量和时机。浇水过多可能会让菜苗根部腐烂,施肥过量也可能会烧伤菜苗;而浇水施肥不足,菜苗又会生长得瘦弱枯黄。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为他人遮风挡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有用之才。
从闽南的这句五色话中,我们看到了生活与育人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应当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有精心浇灌和培育,才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要用智慧和爱,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播撒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在教育的阳光雨露下,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而不是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因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孩子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如同肥沃土壤里生长出的茂盛菜丛,充满生机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