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玉川
在蓝田,玉川其实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行政区域的玉川,一是作为集市的玉川。
作为行政区域的玉川,指的是玉川乡或玉山镇。
玉川乡最早成立于民国。建国初为玉川区,分为玉川乡和红门寺乡。1958年设玉川公社,下设红门寺等管理区。1961年分设红门寺公社,并于1966年更名红星公社。1984年二社改为乡,后又合并,为玉川乡,2011年撤乡设镇。2015年被撤销,同辋川镇合并为辋川镇。
作为行政区域的玉山,位于西采峪河流域。西采峪河是辋川河西源。它全长 20 公里,源于红门寺东南的刘申沟东部,西北流汇至红门寺,北流汇至玉川乡两河桥,同东采峪河汇合,始称辋川河。
作为集市,玉川指玉川街,民国志称为玉川镇(这里镇是指有市镇而非行政区域),即原来的玉川街村。解放前,玉川街是葛玉地区的繁华之地。据老人回忆,当年这里临街店铺林立,每月的二五八逢集。每逢集日,四面八方的村民及商贩皆翻山越岭汇聚于此,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以后玉川乡(镇)的政府驻地就在玉川街。
1953年的大水,冲毁了玉川街。60年代,蓝葛公路的修建,改变了玉川封闭落后的局面。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玉川街先后建起了初中、小学、供销社、医院和信用社等机关事业单位,大搞农田基建时,将临河荒草丛生的河滩地改造成了百亩良田。1988年8月又遭洪水,又重新建设。
李家河水库修建后,玉川街、两河街、两河桥等被库水淹没。玉川街3个小组移民搬迁至白鹿原域(各镇),剩下的四组即前梁村2016年同印沟村、核桃沟村3村合并,村名为核桃沟村。
至此,无论作为行政区域还是作为街市,玉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要讨论的是,玉川得名何来?玉川街形成于何时?它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也许有人猜测,玉川得名同蓝田玉有关,情况的确这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蓝田县城工作,听人讲过这样的话,"玉山无玉,玉川无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玉自古有名,而最早产玉的地方即玉山,又叫蓝田山。
《汉书·地理志》载:“蓝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随着长期大规模的开采,蓝田玉矿千疮百孔,几被掘尽。唐玄宗开元十七年,遭遇地震,“山摧百余步”。玉山玉矿坍塌,玉苗尽掩,自此,盛极一时的古蓝田玉匿迹近千年。所以说玉山无玉。
所谓玉川无川,是指玉川局限于狭窄的山谷之内,并不是宽畅的平川。但它却产玉。
清初,蓝田玉矿重新被发现。牛兆镰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载:“县东有玉山,古称产玉之所,今其矿苗罕见。惟辋川内菜峪川出产各色玉石,质坚而细。乡人及西安石匠多采之,制为小器及装饰品,俗称菜玉。”这里的"菜峪川",指的就是玉川。
玉川的名称出现于何时呢?出现在清光绪年间以后,有以下证据:
首先,东采峪河和西采峪河的说法,在民国《蓝田县志》以前从末出现过。雍正《蓝田县志》提到过"采峪",但指的是《长安志》中所说"采谷",即今天所说的"岱峪"。在《嘉庆县志》和《光绪县志》中,只提到辋川河有东西二源,但并没有说它们的名字,可见这时"东采峪"、"西采峪"的名称还没有出现。而民国县志才提到东采峪河和西采峪河分别是辋川河的东西二源。联系上面"菜峪川"的提法,所谓东采峪和西采峪的提法应该就是东菜玉和西菜玉的谐音,指这些地方产玉。事实上,2002年省地质局对蓝田玉进行勘测,探明玉石矿带4条,玉石矿体5个,分布在县内玉川、葛牌、草坪、焦岱等地区,正是东采峪和西釆峪所在。
其二,作为集市,玉川镇的提法,到了民国县志中才出现。以前的县志中,该地方叫雷家川。
第三,民国时才出现了玉川乡联的建置,以前它是作为市北里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东西采峪、玉川街、玉川乡各名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在雷家川这个地方形成街市,最后称为玉川镇呢?
这是因为雷家川在民国时成为马帮货运从焦岱川前往葛牌、红门寺最终赴榨水、商洛、镇安的必经之地,慢慢汇聚了为之服务的各种店铺,并最终形成了街市,并因为该区域产玉,于是街道叫玉川街,市集称玉川镇,政府称玉川乡。
如今,玉川街消失了,玉川乡(镇)也被撤销,我们只能在历史上寻找其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