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文人的脚步
看祖国文化印痕
——再读《文化苦旅》
文/于长城
前几天因翻看《文化苦旅》有个别书页想掉落下来,于是在教务处用大订书机装订的时候,遇到几个同事打趣:“还真啃书本呀?”“文化怎么会苦旅?”有许多的疑问我无法回答,把我逼成了孔乙己:文化人的事可不就是苦旅呗。
这本书说起来已经跟着我有年数了,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在书店里偶然的翻到了这本书,在网上搜罗了一下原来是余秋雨的大作。说实在话我对这本书不太感冒,因为作者姓余和我的于音似,所以就买了下来。读了几遍,感觉上还不错所以记述一下我的感受。
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读书。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就是凭着努力的笨办法考上了德州学院。在初中的时候因为偷读《西游记》被家长追着打,还写日记,不过大部分实际的流水账,现在想来很有些幼稚。在大学里我是喜欢泡图书馆和自习室的美术师范生,说实在话我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知识对于我来说不是累赘往身上搬就是了,还有两篇散文发表在校刊校报上《月季·刺儿》《思念你的日子》,不是很好但是真正的码出来的。
上班后喜欢逛书摊,尤其是喜欢买书,因为生活拮据,大多是买的盗版或者是旧书,美美的看。有几个同事喜欢看书,没事的时候还喜欢互相探讨一下书中的故事,于读书成了我唯一的乐趣。后来潘校长每次在中层会上给大家分享读书心得的时候,我总会感慨自己的孤陋寡闻,于是再后来买书成了我唯一的乐趣,家里的藏书也就多了起来,不是什么珍品,但是可以满足我反复地阅读。
再后来,读书成了我唯一的喜好,于是组建了两个读书联盟,带着老师们分享读书的喜悦。因为种种的原因,大家都没能坚持下来,我却没法对读书释怀,还是每天坚持着读书写心得体会。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首先是文化学习本身的枯燥乏味,有很多人想着办法让别人多学习,但是我认为学习还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苦修。没有人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去读枯燥的文字,形同坐监狱一般,快乐的人很少。但是我喜欢读书确实骨子里的也是我生活的需要。我接触的人大多是喜欢读书的,我还加入了文化社。我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周两句歪诗,不懂平仄也不懂音律的我走着歪歪的小路。
我不喜欢附庸风雅,有时候喜欢洒脱的人比如杨院长、苏小妹、二牛哥;有时候喜欢儒雅的人比如陈教授、王校长、潘主任;有时候喜欢快乐的使者比如杨老师、蓓蓓和翠翠;有时候喜欢敬业的人比如奎哥、彬哥和军哥;有时候也喜欢江湖儿女比如老朱、李哥和小刘……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的世界里也是有丰富多彩的人。
这本书曾经让我的课堂熠熠生辉。我一开始教授高中美术鉴赏课,说实在话得益于这本书还有许多书,相对来说得益这本书较多一些。记得讲敦煌莫高窟我几乎是照搬的余秋雨的这本书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莫高窟》和《道士塔》。我虽然也去过这个地方,但是有了知识的储备和游历的资本加持,我的课栩栩如生。
这本书让文化找回自信。余秋雨是上海人,对于上海人的小气、嘴碎、小肚鸡肠描写的很到位。后来看了《繁花》之后对于上海有了更深的理解,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这本书对于人们共同性的一个理解。任何时代产生的地域性的性格特点都是有历史原因的,透过历史的剖析和文化的渗透我们才能够理解地域性的差异特点的原因。
天一阁藏书楼的娓娓道来,也是文化的传承上的历史痕迹。藏书,对于我们普通群众来说是真的没有必要,但是对于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来说很是有必要的。我的同事杨大哥喜欢买书也喜欢藏书,家里说是有五个书橱还有的被放置在了床底。受其影响,近五年我家的图书也在每个月增长阶段,现在也已经初具规模了,我主要是喜欢茅奖作品也喜欢著名的文学作品哲学作品和美学著作,于是书橱上分门别类,书单上也是五花八门。
我也喜欢游历。和头杨老师翠翠组成假日旅游团带上儿子女儿来一次忘记工作生活的畅快之旅。旅途上喝啤酒、打小牌、吃肉、喝酒、神聊很是惬意。细算起来也已经有十年左右了。我们的头不仅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在游历过程中的知识储备还是很吸引孩子们的,比他们上一年的学习班学到的知识还要丰富多彩。
在2025年的开年我又读了一遍这本书,很好。希望有机会沿着余秋雨的苦旅痕迹一路探寻文化的厚重,最好是有酒有肉有知己,有诗有书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