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连成
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创作者,世界文化名人吴承恩的故居,坐落于淮安城西北的河下打铜巷最南端。吴承恩(1506 - 1582),字汝忠,别号射阳居士,乃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士,出生于一个由书香门第逐渐衰落为商人的家庭。其先世为涟水人,早在五世祖之时就已迁居至淮安。吴承恩幼年时机敏聪慧,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然而在科举之途上却并非顺遂,直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逾四十的他才考取岁贡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好友礼部侍郎李春芳的鼓励下,始进京谒选,获任浙江长兴县丞一职,次年赴任。因其不擅官场的谄媚迎合,得罪上司,蒙冤入狱。待事情澄清后,补选为“荆府纪善”。此后,他便在故乡以诗酒自娱,靠卖文著书安度时日。
步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厅。这是吴家的核心客厅,是举办喜庆婚丧大礼以及迎接至亲贵宾的场所。厅内安置着一尊吴承恩的半身塑像,上方高悬着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书写的“射阳簃”匾额。吴承恩的书房介绍显示:吴承恩幼年时,喜爱聆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其后,他搜集并阅读各类传奇小说和神魔故事,广泛涉猎,所得素材“几乎贮满胸中”。中年以后,他开始凭借自己的如椽巨笔,将唐僧西游故事,融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以及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中,创作完成了百回本小说《西游记》。
吴承恩故居的后花园,名曰“悟园”。这里是他创作和休憩之所,园中的众多景点,皆是儿时其父母为他讲述神怪故事的地方,曾勾起他诸多美好的回忆,屡屡激发他创作《西游记》的灵感。走进“悟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堵镂空照壁,壁中为方形孔洞,游人透过方洞能够望见一架太湖石。此太湖石名为“灵根”,呈倒三角形,其中有三个天然小孔,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拜师学艺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相契合。此乃《西游记》的起始。园内假山的南侧,自西边船舫处起始,有一湾池水绕山东去。水上架有一座曲桥。桥北岸上,在假山与醉墨轩之间,有一太湖石,形状似杆,高高瘦瘦地直立于地上,甚是奇特,上面写着“神针”二字,这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孙悟空金箍棒的来历提供了灵感——于是孙悟空的金箍棒便成了东海龙王送给他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