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揭出“房山的十个伪文化”
杨亦武
题记:
一位著名作家对我说:“林夏溪的手段,让他想起了武林中一些不入流的小角色,艺不如人而心生嫉妒,又没有胆量直面对手。于是背地里使些手段,或是暗下毒药,或是施放冷箭取好汉性命。这种怯弱阴险的猥琐之辈,被称为江湖小人。没想到,会写点文字的林夏溪也这样。”
是谁把醋当成酱油了?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说什么是“伪文化”:所谓伪文化,是编造假的东西,当真的东西,使人们信以为真。这种所谓的文化就是伪文化。这些伪文化,危害极大,长期下去,社会对房山的文化观感,会产生极大的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的房山的人文形象和社会发展。作为文化人,个人毁誉微不足道,肩负的责任是沉甸甸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历史的真相、文化的真相告诉大众,让大众不再被假的东西所蒙蔽。
有一位叫林夏溪的先生,在一个私人订阅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他把酱油当成醋》,公然说:“科学有真伪之发,文化没有真伪之分。因此得出结论,《房山十个伪文化》是个错误的命题。
“伪”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假的东西。文化有没有真伪?只要智力正常,稍稍有分辨力的人都知道。我真心希望,这位老兄,把我谈及的房山十个伪文化一一拿出来,用事实和历史文献一一驳斥,辨出真假是非。可惜,这位老兄根本没拿不出来,事实上他拿出不来,也没想拿出来。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空洞的文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开口骂人。先借名人F先生之口,说我讲”十个伪文化“是”把酱油当成醋。”大概意思是说,我把民间传说成是伪文化,是把酱油当成醋。
这位林夏溪先生,是故意偷换概念,我从来没说民间传说是伪文化,我受过正统的文学教育,知道民间传说属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化。问题的关键是,你可以讲你的传说,但不能把虚构的传说,当成真实的历史,那就是假的东西,就是伪文化。
我分得清什么是酱油,什么是醋。我说的是醋,不是酱油。倒是林夏溪,把醋和酱油弄混,而且是故意。F先生如果洞悉了真相,一定会对林夏溪这样说:“你小子拿着一瓢醋站在大街上,抿都不抿,对卖醋的人骂道,这酱油的味道不正,差了味儿了。”文章的题目也应该换换:“林夏溪,你把醋当成酱油了,是故意的吧?。”
不知道这个林夏溪是否真的和F先生有过交集,就算是有吧,我想F先生至多听了林夏溪偷换概念的转述,所以才说出“把酱油当成醋。”否则,如果F先生一一看过我的视频,以他的学养和学人的良知,一定会对对林夏溪的行为鄙夷不屑。毫无疑问,F先生受了林夏溪的蒙蔽。
不过,我真有点同情林夏溪,为了拼凑材料,费这么大劲,想和素不相识的F先生扯上关系,把F先生抬出来。可想而知,林夏溪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和折磨。我费尽心思自我反省,实在找不出“房山的十个伪文化”冒犯了林夏溪的哪点儿公义或私利。不过,出于恻隐之心,我还是想因我的视频,让林夏溪遭受的莫名其妙的折磨表示遗憾,
我揭出“十个伪文化”不知什么原因,无缘无故地惹林夏溪先生不爽,不惜若经周折,搭上F先生,劳汗撰文《他把酱油当成醋》,林夏溪是否真的与F先生有交集,我还是半信半疑,因为这个林夏溪是个假的。
文学上有用笔名的习惯,显然林夏溪意不在笔名,而是把自己的真相儿躲在后面,为什么这样,显然自知见不得光,生怕被别人认出来。就像从暗处射箭伤人的江湖小人。
一个假的东西,能说出真话?你信吗?我们做文化传播,欢迎提出批评。我的视频,如果在史实或年代上出现误差,欢迎指出来,区史志办的高主任曾给我提出过,我及时更正了,这样的同志是洋洋正风。房山文化本来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传播。
林夏溪如果出于文化传播的善意,发现我的视频中有误处,本应进行严肃认真的辨别指正。通观《他把酱油当成醋》,没有就我揭出的十个伪文化中的任何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提出意见。先是抬出所谓名人F先生,借刀杀人。揶揄“他把酱油当醋”。 文章结尾,竟引用伟大领袖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到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下联更是入木三分,我想,博学多闻的读者已经耳熟能详了。”文章扬言是“替这种人画像的。”究竟是善意的文化批评,还是恶意的攻击谩骂,公众自然明白,林夏溪也明白。一位朋友,在看过林夏溪的大作后,对我说:“历史就是历史,正本清源者必须有之。这方面,老兄是房山第一人,也是唯一,我还没发现第二。今年你这波儿操作,引来了敬佩者, 也引出了忌妒者和居心叵测者。我们这些人,一但初心确立,总会一往无前!!!” 这位朋友倒是给林夏溪画了像。
其实,当我准备推出“房山十个伪文化”时,早就有挨骂的准备,我对一位朋友说“在房山有一个文化怪现象,有些人总是喜欢假的东西,你必须跟着说假话,把假的说成是真的,否则大逆不道,必遭口诛笔伐。不幸让我言中了,终于挨上骂了,而且是文骂。我不在乎被骂,我个人微不足道的,不用别人骂,自己早把虚名扔在脚下,我们该做的是实实在在为家乡,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正是出于这个初心,我用四十年时间,深耕遍耕房山历史文化,代表一代做发掘房山文化的历史性工作,出版八卷本《房山碑刻通志》等文献性巨著。
退休后,用后半生的时间,利用自媒体,义务传播房山文化,这是我从事的又一项文化工程。 文化人总该有担当,当年的烈士为新中国诞生献出生命,文化人为家乡真文化传播挨骂又算得了什么?如果这点小小的牺牲都担不起,要我们文化人干什么?难道和市井之徒一样画个圈圈,堆个山头,谋点可怜的虚名浮利?借用地藏菩萨一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社会上有一种炒作的方式,就是骂人。
林夏溪的文骂,实际上是为我炒作,尽管我没有出钱让他炒作,也无须炒作。还是要感谢林夏溪,因为他的骂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我,客观上助推了我传播房山文化。
为了当面表示由衷的谢意,在此借助媒体寻找林夏溪。我能提供的资讯不多,只有私人订阅号上的介绍:“林夏溪,房山土著,与共和国同龄。热衷乡土文化的挖掘整理,曾编过村志,村史,在报刊上发表过乡土文学作品和歌咏家乡山水的诗文。”
一个通周易的人,卜了卜,说:此人准确出生年应该是1948年,现年77岁。林夏溪引用《改造我们的学习》,林夏溪说是“替这种人画像的。”只引了上联,没有说出下联。在此我补上下联(容我略做改动):
北沟竹笋,脸憨皮厚腹中空。林夏溪不妨照照镜子,看看“这种人”不正是自己吗?显然,林夏溪是有意给寻找留下线索。按图索骥,一定能找到林夏溪本尊。期待林夏溪一现真身,我敬上香茶讨教。
或有知情者早早告知,本人必有重谢!
作者简介:杨亦武
杨亦武 文化学者,先后就读于首都师大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文物考古与鉴定专业。长期从事北京地方文化研究、辽金史研究,兼事创作小说、散文、诗歌。
先后受邀到长沙岳麓书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燕山大学等大专院校交流讲学。应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探讨与发现”、“国宝档案”、“地理中国”等节目,香港凤凰卫视“文化大讲堂”节目,及北京电视台、房山电视台相关节目。
著有《房山碑刻通成》(八卷)、《大房山金陵考》《房山历史文物研究》、《云居寺》、《上方山兜率寺》、《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当代北京周口店史话》。
文学著作有:长篇小说《西楼雪》、散文集《抱玉拾风》等。